绵延五千余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熔铸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中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言行,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格和品行。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指优秀传统文化旧形式被赋予新内涵、超时代观念被赋予新阐释。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则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凝铸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新形态。“两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新时代需求、遵循历时态规律、转换旧有存在形式、增添时代精神的基础上,重获新生、重现光彩的过程,深深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尚和合”哲学智慧。
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要义。“和合”二字最早见诸《国语·郑语》:“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国语·郑语》也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同”就是单一性、一元性,排斥差异性、多元性;唯有“和”,也就是多元事物交融,万物才会生发。“和实生物”体现的是天与人和、物与人和、人与人和的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和’指的是和谐、和平、中和等,‘合’指的是汇合、融合、联合等。这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因此,就本质言,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以及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的优质成分和合为新的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表明了一种协调、和谐与共生关系。自古及今,中国智者贤达将和合智慧构筑为中华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和首要价值,积淀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粹和人格境界。
和合是诸多异质因素、要素的对待统一,不是一方消灭一方、一方打倒一方的单一法、惟一法,而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的互补法、双赢法,重视多元要素并存的必要和重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体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主体对传统文化的遴选、重组与再造,而不是旧有文化的翻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且吸纳了外来文明中适合中华民族属性的积极因素与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洗礼,与其他优秀外来文化融合,从而焕发了新生机。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脉的时代强音、时代新生、时代智慧,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特性的时代创举。
和合是诸多优质因素与要素的融合,是能够推动产生新事物的积极成分的撷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就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思想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逻辑起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与遴选,而评价传统文化是否“优秀”,当遵循文化演进的规律性、文化实践的目的性与文化发展的趋势性三原则。历史证明,凡能够在中国历史诸时代得以不断传延或者不断被修正而传延的文化传统,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优秀文化传统。“两创”是历史铸就、符合新时代需求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两创,是中华民族不同时代的人们普遍接受和普遍认同的文化精神的绵延赓续。
和合是有机有序的创生和新生,是要素间的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规范、自我适应,是新生命、新事物的不断化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建设美丽中国、幸福中国、和谐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两创”就是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立足新时代、融入新时代,开创文化新生命、生成文化新形态的文化塑造过程。
和合是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达致和合的各因素、要素自身都不是被凝固、定型的,因为各因素、要素自身也是由其系统内的因素、要素所结合而成的和合体。和合既是连续的、反复的、不断创生新事物的“进程”,更是要素与因素之间和合运动、融通创生的“结果”,是状态与效果的圆融统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是系统工程和动态过程。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求新创新的优秀传统,《易传·系辞上》有云,“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礼记·大学》亦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唯有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才能彰显先进性、积极性。创新的效果是发展,是富有生命力、代表先进方向和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新事物取代了旧事物。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落脚于生产生活实践,为实践活动蓄积思想滋养、文明之光;“创新性发展”则检视实践效果的方向性、进步性和程度性。创造性转化重在过程,创新性发展重在实效。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不意味着传统文化一定得以“创新性发展”,但“创新性发展”一定是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中得以“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与要素不断重组、融合,与时俱进,其时代价值得以充分发挥。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优秀传统文化缔造了中华文明辉煌,凝聚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奋勇向前的中华民族精神,积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沃土,也为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危机矛盾提供了思想滋养。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遵从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历时性规律,但又依据时代变迁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撷取遴选和转生创生,中华文化精粹要义得以传承弘扬,中华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古与今的和合融通中复兴新生,大放异彩!
[作者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