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由评书困境看中国传统文化生存现状
海外网 2018年9月15日 

资料图:几位徽剧演员在后台候场时拍照留影。

“欲知后事如何,再无下回分解”。一代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于近日离世。一人一桌一醒木,一身青袍说南北。从《曲苑杂坛》到《电视书场》,观众记住了这位嗓音沧桑、性格豪放的长者。评书,这种起源于宋代的古老表演艺术形式也借助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被人们所熟识。

单田芳先生的逝世固然引发一些人的感慨,而评书的生存状况同样值得关注。近年来,面对网络剧、脱口秀、真人秀等新兴娱乐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包括评书、相声、京剧等在内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都面临着生存危机。文化部门数据显示,1959年中国尚有368个剧种,而目前只剩下286个,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

关于是否应该保护、扶植传统剧种的讨论从未停止。有观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戏曲已经失去了吸引力,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且不论这种“文化进化论”是否科学,单是以市场逻辑衡量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就存在严重问题。爆米花电影、下饭综艺在互联网时代占据头部流量,不一定艺术价值高;小众文化、传统审美不再占据屏幕终端,未必艺术水准低。受众是多元的,需求是多样的。任由资本操控文化导向,容易形成流量思维和眼球经济,甚至诱发三俗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当娱乐文化充斥舆论场,强势意见压制异端,进而破坏文化多样性。

事实上,部分传统文艺形式面临的困境是新时代如何实现转型升级的问题。秦腔、昆曲、黄梅戏等传统戏曲之所以源远流长,很大程度上是善于适应不同时代的特点,推陈出新。文化创新的途径有两种,一曰“融合”,二曰“继承”。现在许多炙手可热的综艺节目,或取经于日韩偶像打造,或效法于欧美娱乐工业,实质上就是借鉴别国文化成果,通过“融合”的方式实现创新。但“继承”的方式却常易被忽略——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丰富的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民谣乐曲,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提供了精神的富矿,就连一些好莱坞大片如《花木兰》《功夫熊猫》都融合了许多中国元素。

但是,继承传统并不意味着搞文化复古主义,而是重新建构现代文化。单田芳曾说,“时代变了,评书得通过新的媒体传播,才有新的生命力。”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和审美观。发展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不是“新瓶装旧酒”,简单地将戏曲动漫化、游戏化、影视化,而是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原有故事进行改编重构,用现代人熟悉的语言进行讲述,选择年轻人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几年前,著名越剧演员茅威涛在排演越剧《江南好人》时,大胆加入了现代音乐和爵士舞,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曲艺的认知,深得年轻人的喜爱。

同时,扶持传统戏曲,也不是强行输血,而是恢复传统戏曲的造血能力。面对传统戏种逐年边缘化的困境,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从剧本创作、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多方面支持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在政策引导下,传统戏曲逐步探索与现代艺术有机融合,逐渐恢复自我更新的能力。近年来,小剧场戏曲在北京、上海等地颇受欢迎。青年戏曲演员在继承传统的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将新颖的呈现形式、先锋的表演理念融合进来,通过市场化的运作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纵观人类发展史,文明的每一次发展无不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伸手摘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应鼓励支持其不断发展,同时文化传承者也应勇于创新,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中国论坛网 王法治)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罗安宪、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所长李文对本文亦有贡献)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