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里的那些故事
大道知行 2018年1月24日 

   

  吃过腊八饭,快把年来办 

  “吃过腊八饭,快把年来办”“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过了腊八,年关越发近了,一碗饱含五谷丰登含义的腊八粥喝完,最令人兴奋的新年也就近了。腊八是过年仪式的开始,没有这些仪式感,我们不会有时节变化的感知,不会有迎接新年的兴奋,而这种兴奋感是驱使我们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还能保持对生活热爱的动力。

  ……………………… 1……………………… 

  腊 日 腊 八,源 远 流 长 

  据考证,中国古代曾用十月太阳历,10个月为一年,每月36天,一年360天,余下的5、6天为休废日,休废日亦谓腊日。在汉代文献中称腊为五日,并说腊的明日是新小岁。《史记?天官书》称腊明日为初岁,“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古代文献中把腊明日叫新小岁,或是称为初岁,说的是一个意思,即腊日过完就是岁首,新年开始。

  由于历法的变更,十月太阳历的腊为五六日遂改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先秦时期将腊日节定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说文》载:“冬至后三戌日腊祭百神”。“腊”,新旧交替、辞旧迎新之时,也是古人祭祖祭神的时节,以求攘除灾祸,祷告来年安康吉祥。从南北朝开始,由于受佛教的影响(相传农历腊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腊日节改称为腊八节,并将腊八节固定在十二月八日,自此相沿成俗。

  腊八一过,年味渐浓,在外漂泊的游子开始买返程票准备归乡,腊八,让人们归家的心越发迫切。

 

  ……………………… 2……………………… 

  腊 八 里 的 那 些 故 事 

  年关将近,腊八粥香。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刀耕火种,只为果腹。春种夏长,秋收冬藏。面朝黄土背朝天,三百六十五个日夜,最终的收成好坏,大部分却取决于上天的心情。因此,祭祀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收成好,要感谢上天神灵;收成不好,则要祈祷来年。《礼记·郊特牲》说,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晋代政治家裴秀在《大腊》一诗中详细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的场景:

  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

  古人在腊祭时,一是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二是祈求百神保佑“享寿万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八日,从南北朝开始,“腊日祭”与“佛成道节”同祭,逐渐融合为“腊八祭”。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一祭祀活动,越来越多地掺杂了更为丰富的内容。但始终没变的,是人们那份美好的期许。

  传说释迦牟尼脱离红尘,潜心修炼,其虔诚之心感染了附近的牧羊女。牧羊女供奉乳糜,助释迦牟尼恢复体力,最终得道成佛,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来人们效仿牧羊女进献乳糜,各大寺庙到民间化缘,得五谷杂粮,在腊八这一天熬成粥,施惠众生,以祈安详。

  在河南地区,则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岳飞在朱仙镇抗金,天寒地冻,岳家军缺衣少食。百姓自发凑了五谷杂粮煮成粥,助岳家军大胜而归,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后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枉死风波亭。百姓腊月初八煮五谷杂粮粥,寄托怀念之思。

  也有人说,朱元璋年少时家贫,替乡绅放牛时不小心摔断了牛腿,被关柴房之中,几近饿死。后来从从耗子洞里扒出五谷杂粮,煮成粥,度过一劫。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想起这一天,在腊月初八熬煮五谷杂粮粥,宴请百官,后成民俗。

  还有传说,两个孩子在父母双亡后,好吃懒做,坐吃山空。到了年底岁末,无食充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去粮仓的犄角旮旯捡出五谷杂粮若干,煮成粥,聊以果腹。吃完粥,兄弟二人顿悟,痛改前非,勤恳作业,终成殷实之家。民间以此作纪念,警示子孙勤俭持家。

 

  ……………………… 3……………………… 

  腊 八 里 的 那 些 美 食 

  喝碗腊八粥,增福又增寿 

  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一项重要习俗,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食腊八粥。喝腊八粥在我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在北宋时,最兴盛的风俗便是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东京梦华录》记载:寺院“并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都人是日各家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风俗在朝廷、官府、寺院都十分盛行,朝廷有向文武大臣赐腊八粥,向佛教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煮食腊八粥的风俗。从清雍正三年开始(1725年),每年腊八这天,在雍和宫内,十余位身强力壮经过专门训练的御厨用直径两米、深一点五米的两只特大号铜锅熬煮腊八粥,《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

 

  民间喝腊八粥从北宋时代开始到现在一直没有间断过,明清时期喝腊八粥风俗更为普及,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

  关于腊八粥的制作,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品种繁多,用料也十分讲究,一般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米、花生米、榛子仁、松子以及白糖、红糖等合水熬煮,有的人家还会增加桂圆、莲子、百合、枸杞、紫米、香米、薏仁米等。腊八粥是五谷丰登的好兆头,也是很好的养生饮食。在最寒冷的腊月,一碗粥、百种食材,经过小火熬制,香甜软糯、暖胃易消化,是非常健康的吃法。吃腊八粥,还有温暖、圆满、和谐、吉祥、健康、感恩、结缘等意义。

  腊八蒜,佐饭之上品 

  腊月初八,在北方,尤其是在华北地区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泡制腊八蒜,其材料和做法都十分简单。在腊月初八这天,先准备好一个密封的罐子或瓶子之类的容器,选用紫皮蒜和米醋,将紫皮蒜掰开成一个个蒜瓣,然后剥去紫皮蒜上的老皮,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入容器内,倒入米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在选料上一定要用米醋,米醋色淡,泡过的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辣而不辛,酸而不过,脆而有声,香浓而微甜,实在是佐饭之上品。而老陈醋和熏醋泡的腊八蒜,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那样绿,口感较差。到了大年三十晚上打开腊八蒜罐,脆辣的蒜瓣和香浓的醋酸顿时扑鼻而来,只见湛青翠绿的蒜瓣如同翡翠碧玉。

  腊八蒜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味道鲜美独特。人们都说腊八蒜好吃,可在北京街巷胡同里,从来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听老人说,腊八蒜的蒜字与“算”字同音,北京城里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做小买卖的直接喊“卖腊八蒜啦”,这还真没法吆喝,即使能喊出口,别人听起来也别扭,“腊八算”好象帮人催债还钱似的。所以很少有人吆喝卖腊八蒜。

  腊八醋, 新的一年素素净净 

  腊八这天腌制的醋,多是拿来泡蒜头,蘸饺子,或者拌一盘凉菜,大快朵颐,大快人心,大年初一用它来蘸素饺,寓意“新的一年素素净净”。

  腊八面,只此一碗足矣 

  陕西关中地区,素来以面食为主。到了腊八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一碗腊八面。以面粉和各种豆类为原料,和、擀、切……一定要厚薄均匀、宽窄一致的韭叶面。红豆提前泡好,腊八一早起来熬汤,小火慢炖,直到熟烂,入口即化。中火煮面,葱花爆香。盛面,浇上葱花,拌上佐料。只此一碗,足矣。 

  腊八豆腐,冬天下饭好伙伴 

  安徽黟县的人,这一天会做腊八豆腐,他们给豆腐块抹上盐水,中间挖个小洞填上盐,放在太阳下晾烤,变成一块块金黄、松软、咸香的豆腐,可生吃、炖、炒,都是冬天下饭好伙伴。

  腊八冰,冷到境界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古时候这天皇宫要开始储冰,他们把河流结成的冰运往冰窖,等待来年夏天给皇室用。但老百姓会在这天吃冰,一家人破开冰块分着吃,老人说这一天吃冰,一整年都不会肚子疼,但是大冬天吃冷冷的冰,知行君觉得可能会拉肚子哦。

  ……………………… 4……………………… 

  腊 八,腊八,可缓缓归矣 

  “腊月八,眼前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家”,对于离家在外漂泊的人们来说,每逢腊八,最急切的就是等待一家团圆的日子。腊八,要喝腊八粥,也许以前不能理解,只当人们讲究,但是长大后离家在外,此时才明白一碗腊八粥里的秘密,这碗粥里,藏着牵挂,藏着思念,也藏着期盼。腊八,腊八,到了腊八,那种内心的小期许就像锅里的腊八粥,在小火慢炖之间逐渐升温,滚烫,直至腊八粥暖,便可启程回家了。

  不只腊八,中华民族的每个节日都有着极其厚重的寓意,都有着一种美好的愿景祈祷与情感寄托。无论是腊八节行腊祭,还是传承千百年而不衰的喝腊八粥,人们心里所期盼的美好,都是淳朴开心的简单生活。

  今日腊八,天寒地冻,也别忘给家人打个电话问候一声,或者,今晚就回家陪爸妈吃碗腊八粥吧,让这份温暖,驱散冬日的严寒。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