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宣南文化的来龙去脉
北京晚报  2018年1月6日 

京味文化是北京生活艺术的结晶,历史上由八百年帝都的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交织而成。它有地域特色,又有中国气派,内涵丰富。宣南文化属于京味文化,通常指宣武门以南的外城文化设施、文化产业、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如今内城外城合并了,如何保护、发展宣南文化?不妨看看它的来龙去脉,或可温故而知新。

    古都北京的内城与外城,虽只有一墙之隔,却各有千秋,差别甚大,好像一座城市有着两副面孔。究其原因,要从明清两朝的两项特殊政策说起。

    明朝燕王朱棣拥兵驻守燕京,深知威胁来自北方,“燕王扫北”的五次北伐经历,使他特别重视军事。当了皇帝,他调集百万军民,修建了举世无双的北京四重城:皇宫紫禁城外还有皇城、内城、外城,城墙坚固,还附有高大的城楼、箭楼和瓮城,以及三道护城河,突出了层层防御的城堡功能(因财力不支,外城只建了南面,所以也叫南城)。这种偏重防御的建筑格局,给城市功能造成缺陷,交通很不方便,从内城去南城,只有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三个通道,夜晚还要关闭城门。后来又陆续开辟出东便门、西便门、和平门,直到城墙拆除,才消除了建筑上的隔阂。

    清朝初期进关的满族军民不足60万人,军队派往南方作战,朝廷官员、眷属和少量御林军留在北京,势单力孤。摄政王多尔衮从安全考虑,决定让满族住在内城,汉族和其他原住民一律迁往外城。这项“满汉分置”政策的另一面,是统治偌大国家的兵力严重不足,所以朝廷规定满族男青年不准经商、务工、务农、从艺、从文,只准从军。内城的“三十六行”剩下军、政两行,空空荡荡(乾隆年间才开始改变)。商人、文人、艺人、工匠,俗话说的“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搬到了南城。南城的商业、服务业、文化产业逐渐繁荣,这是宣南文化兴起的缘由。

    南城原本是荒芜的郊区,中轴线前门大街以东(崇文区)修建了范围很大的天坛和龙潭湖,其余多是棚户区。前门大街以西(宣武区)是金中都所在地,繁华的皇宫被元军彻底焚毁(一如项羽火烧阿房宫,毁秦宗庙,断其龙脉)。多尔衮很明智,不烧紫禁城,继续将其作为清朝的皇宫。他知道满族入主中原必须团结汉、蒙、回、藏各民族,所以下令安葬自缢的崇祯皇帝,派兵保护明朝十三陵,保护寺庙观堂和神职人员。他意想不到的,是从内城迁到南城的居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宣南文化。

    清朝“康乾盛世”的经济、文化、军功、版图、民族团结,都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的最佳境界,宣南文化也应运而起。列举几项以探讨其文脉的走向。

    寺庙文化。宣南既有千年古刹法源寺,大清真寺、天宁寺塔、白云观,也有规模较小的各种寺庙,光关帝庙就有上千座。如果说继承发展,这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传统,在今天确实得到了发扬光大。

    图书文库。元大都已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朝初期把内城的文化精英统统迁往南城,文化中心也随之搬到南城。图书是跟着读书人走的,北京的书市本来在内城灯市口,此时也迁到了南城。纪晓岚是汉人,只能住在南城虎坊桥,他是《四库全书》总纂官,手下有3800多位编辑人员,连续工作十多年,才完成了这部万卷丛书的编写。加之编纂《康熙字典》和《古今图书集成》等万卷类书,需用大量原始资料,吸引了各地书商携带图书到南城销售,书市不断扩大。清朝科举会试114科,进京赶考的举人学子累计百万人次,是书市的常客。而百多位状元和两万六千余名进士大多留京供职,家住宣南,使这里成为文人荟萃之地。光绪年间琉璃厂文化街已有200多家书店,是国内最大的书市。辛亥革命前后,内城和海淀等郊区的现代学校兴起,读书人和书店集聚宣南的格局开始解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郑振铎、张友渔等人主持收集保护古旧书籍工作,在琉璃厂成立中国书店,至今仍是全国规模最大的古旧图书文库。学者们为在这里找到绝版典籍而惊喜,誉之为“救命场”和“文化奇缘”。

    会馆文化。宣南有500余处同乡会馆,多由各省商业行会修建。进京赶考、经商、谋官、议事的人常住会馆,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林则徐、龚自珍、鲁迅等高官名流也住会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派人物居住的会馆成了“戊戌变法”的策源地。通讯不便的年代,各地的精英人物在会馆交流信息、开阔视野、活跃思想、促进变革上,形成了独特的宣南会馆文化。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多媒体和互联网四通八达,现代宾馆已取代同乡会馆。修复的几处会馆旧址,作为历史景观和文化产业保护利用。

    梨园之乡。四大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演出后便留在这里,他们必须接受同行业的竞争,才能在高手如林的京都站住脚。北京为他们提供了博采众长的机会,汲取了昆曲、汉剧、皮黄、弋阳腔的优美曲调,移植了姊妹艺术许多优秀剧目,在“高级戏迷”的百年挑剔中不断提高,精益求精,终于从一个地方剧种发展为国剧“京剧”。京剧科班和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四大名旦”以及其他的戏曲团体和艺人,都住在宣南,在这里学艺、演出,共同构成了梨园之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萧长华等教育家主办的戏曲院校,在这里培养了上千名艺术人才,支援全国的戏曲事业。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国宝,是京味文化的奇葩,体现了宣南文化的进取精神。

    天桥游乐。天桥游艺场是民俗文艺集萃之地,侯宝林、新凤霞等艺术家由此发轫。改革开放后,宣武区想恢复这个清末民初的“穷人乐园”,先拍一部老天桥的电视剧做宣传,但还是没有唤回“两个铜板逛天桥”的群众热情。老天桥的“撂地”摔跤、拉洋片看西洋景、席棚说唱、尘土暴腾中的露天小吃还是落后了,需要与时俱进。在高级剧院一张票卖2000元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发展一些票价几十元的大众娱乐项目吧?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