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北京:老街焕发文化味
光明日报 2017年12月9日 

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是老舍笔下的“最美大街”,形成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大街沿线分布着妙应寺白塔、历代帝王庙、广济寺、鲁迅故居等文物古迹。随着阜内大街整治提升工程的启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身为充满人文气息的生活老街,再现老北京胡同沉稳古朴的风貌。

  今年4月,北京市启动核心区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3年行动,对城市核心区背街小巷进行集中全面整治提升,打造“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街巷胡同。

  背街小巷有了“街巷长”

  达智桥胡同虽不足200米长,却像是一条清晰的文化脉络,穿起了杨椒山祠、沈家本故居、太原会馆等10多处历史遗迹。今年,西城区对达智桥胡同进行整治提升,拆违建,拓宽路,使其变身为西城区平房居住区首条步行街。像达智桥胡同这样经过整治旧貌换新颜的街巷,今年北京共完成了567条。

  据了解,目前北京市核心区共有背街小巷2435条,已完成整治提升的761条,需整治提升的1674条,3年将全部完成整治提升任务。

  为了精细化管理,北京市建立“街长”“巷长”制,选派街道、社区党员干部担任,负责指导街巷环境整治和管理工作。54岁的成树华是大栅栏商业街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今年4月,他成为杨梅竹斜街的街巷长。他说:“实行街巷长制后,问题解决得更快了。”

  如今,北京核心区的每条街巷都有了街巷长,在街区整治中行使巡视权、监督权和处置权。此外,还聘任了233名市容市貌监督员,招募“小巷管家”,实现背街小巷的全覆盖,初步形成“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局面。

  西城提升街区品质

  鼓楼西大街全长1.7公里,是什刹海地区重要的北门户。今年6月,西城区启动鼓楼西大街历史街区整理与复兴计划,还原老街符号,打造历史文脉,建成高品质的文化休闲区,探索北京旧城街区治理的新模式,形成地区新的发展动力。

  为了探索核心区品质提升的新路径,西城区近日在北京市率先制定出台了《西城区街区整理实施方案》《西城区街区整理城市设计导则》《西城区街区公共空间管理办法》,打出街区整理“组合拳”。依托现有社区和区域历史风貌,目前已初步完成约80个街区的划分。

  根据街区整理设计规划,西城区将分为一般建成区和传统风貌区两类区域。“街区整理打破了现有街道或社区的规划界限,跨越地理空间规制,把若干社区整合为一个城市人居基础单元。”西城区区长王少峰解释,街区整理从人的需求出发,“对西城全区进行细致划分、系统设计,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文化复兴的良好城市治理格局。”

  北京市西城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会增表示,力争在2018年年底,按照“一街一策”要求,完成所有街区的设计方案,用3年时间对核心区进行梳理、整治、提升,通过城市设计、街区设计、街区修补和有机更新,实现城市风貌、街区风貌的和谐统一。

  东城“百街千巷”大提升

  走进东城区史家胡同45号院,宅院的中轴线上,端庄的垂花门映入眼帘,悬于半空的檐柱及雕花,栩栩如生,已成为东四一景。近日,包括史家胡同45号院在内的“东四南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公众参与”项目,获得住建部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

  今年4月,东城区编制完成“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3年行动计划,将全区划分为59个片区,开展主要大街和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并在全区17个街道聘任责任规划师、建筑师,做好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设计。目前,134条大街和496条背街小巷整治提升工作已全面启动。

  王府井商业街区以每年8000万人流获得“金街”美誉,但也存在着人人看得见、个个管不了的治理难题。有关部门依法治理,拆除违法建筑,还街区建筑规划本来面貌。与王府井大街相交的报房胡同,以前胡同两侧,民房“开墙打洞”形成的小饭馆、杂货铺一家挨一家,油烟、污水随意排放,周边居民怨声载道。整治后,胡同逐步恢复了原有的古朴宁静。

  北京,正用一个个精品胡同、精品街区,凝练“六朝古都”的形象气韵。(记者 张景华 董城)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