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进的道路上,学得越多,越感觉自己的无知,尤其是国学的修养甚为浅薄,但偏偏为了做公益演讲,要到几所中学给老师们讲国学的精髓与教育的核心价值和目标。于是开始逼着自己疯狂地学习国学,以串起自己头脑中有限的国学句子。当然同样本着吸收、沉淀、释放的学习三步曲,以写代解,重在通过胡说八道把自己讲懂。

中国传统国学的精髓,很大意义上是以儒释道为代表的哲学思想,有人将儒家思想等同于国学是不对的,国学的范围要广的多。国学基本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内涵可以说是博大精深,包含了经、史、子、集的不同分类,今人又按内容进行分类,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义理之学就是哲学,是用来讲道理的。义理之学来源于经典,所以经、史、子、集也就把经放在首位。南怀瑾老先生讲过:“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这大概就是学习国学智慧的意义所在。中国儒学智慧是国学中的主体,讲的是修身立命,承担责任以成就卓越。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求学,三十岁就知道了这一生要去的地方,立下一生的志向,四十岁就明白了事理,遇到事情不再困惑,五十岁就知道有些事情是人力不能控制了,所以知道天命难违,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了,七十岁能做随心所欲,随性而为,收放自如,但是又不会逾越规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是我们修身立命的参照原则。
曾仕强教授对上面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说孔子的意思是说人在十五岁时候要决定学习的方向,三十岁的时候要确定一生的原则,四十岁的时候对人生的目标不再动摇,五十岁的时候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六十岁的时候广泛听取多种意见,这样到七十岁的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事情,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可惜古人平均年龄五十来岁,大多数等不到耳顺的那一天,对他们来说反而三十而立更重要。孔子对自己的评价也成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一。现在人的寿命大大的延长,什么年龄能达到什么阶段的修为因人而异,权做参考。

儒家思想很丰富,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今天我们讲“仁”,“仁”即仁爱,仁爱又是儒家思想核心中的核心。仁爱就是宽仁慈爱,是一种爱护同情的感情。子曰:“仁者,人也”,“仁”是人之为人之根本,而孔子又说:“仁者爱人”,“爱人”本身就是每一个人应该尽的义务和责任,否则就不是人。孔子要求统治者“爱民”,实行仁政、德政。孔子把:“忠恕之道”作为实现仁的根本路径,尊重他人选择的自由,不把自已之所不欲加于人。“忠恕”即是将我心推人心,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仁爱既是一种情感上的诉求,也是一种伦理原则,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同时也是一种治国之道。当年孔子周游列国,四处推广他的仁爱治国之道,处处碰壁。因为在春秋战国的乱世中,帝王们更喜欢的是帝道、王道和霸道,所以都想战胜别人,保存自己,甚至统一天下。后来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要天下一统,帝王们就开始尊崇儒家,儒家的仁政思想就成为他们巩固政权的工具。所以好似和平时期,儒家思想才有用。
仁爱是孔子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可以说“仁”是我们这个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决定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是非标准,也是从古至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依据。同时也构成了我们这个民族最基本精神价值,今天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向世界延伸,实现世界的共利、共赢、共治,不正包含着仁爱的思想吗?

“仁”这个字在《论语》中提到的次数高达109次,可以说天下归“仁”就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有志之士,他的志向和意志必须弘大刚强,因为他肩负的责任很重大,但要达成目标的道路却很长远。以实行仁道为自己的责任,还不算重吗?而这个责任必须一直承担下去,到死时才可以放下,这还算不远吗?所以要担负“仁”这样的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