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李嘉珊:新时代文化领域人才的培养亟待新作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7年10月31日 

李嘉珊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急需培养和储备一大批多层次、多学科、多样性的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人才,不仅仅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更加需要一大批综合型文化人才。新时代文化领域的人才培养应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

  人才是制约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与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因素,中国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日新月异与人才储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我国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相关领域的需求又与人才培养严重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100多所大学拥有艺术类单独招生资格,培养文化艺术的专门人才,提前单独招生;有300多所大学开设有文化产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管理等本科专业,培养涉及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管理学等毕业生,不足3所大学开办了国际文化交流、国际文化贸易专业。从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本科人才培养目录,到高等院校开设相关专业,都应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为前提。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领域自身发展的问题,人才培养也不仅仅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问题。习近平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和中方企业家委员指出,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培养人才,根本要依靠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教育领域要呈现新气象,就需要打通教育体系人才供给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之间的鸿沟,贯彻新发展理念,厘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客观属性,从文化创作孵化、文化艺术生产、文化经纪、文化组织管理、文化贸易与交流、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实际出发,贯通人才培养与成才的全过程。

  尊重教育客观规律,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教育。以通识教育的生动和趣味,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实和智慧,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是广义的文化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文化领域人才培养的根基。

  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在职业教育阶段,一方面着力培养文化遗产手艺传承与保护的多样人才,同时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培养适应标准化、可复制、规模化文化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务实发展继续教育,实施中高级专业技能型文化人才提升计划,对接文化领域发展现实,直接服务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需要,弥补文化领域人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紧密结合,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

  尊重高校特色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着力对接文化领域发展实际,按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部署。文化产业融合度高,新兴业态层出不穷,急需大量的文化投融资人才、文化法律人才、国际文化贸易人才、文化经济人才、文化遗产数字化人才、博物馆策展人才、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等,都具有跨专业、跨领域、跨行业的特点,高等教育学科交叉、文化人才能力复合都应按照“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放下身段,放下权力,把开办交叉学科专业的自主权交给高校,由不同领域、不同特色、不同优势的高等院校主动对接文化机构与文化企业,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需求驱动文化领域的人才培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人才培养尽管是“水到渠方成”,但如何“引水”、“造渠”是关键。高等院校人才培养面临巨大的学科壁垒。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学术概念,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大知识系统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方法不同,知识陈述的语言符号、方式、体系不同等因素,形成了学科与学科之间明显的自然封闭性。目前的实践探索一定程度上仍受制于单一学科限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在更大范围内打通学科领域界限,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利用各学科优势资源,前瞻性地培养和战略性储备文化领域人才。

  实现学科联通、教育环节与文化发展互动互补,在这方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进行了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积累了创新经验。2012年教育部批准全国首个交叉学科国际文化贸易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实现了国际贸易学与外国语言文学的交叉互动,从多学科专业招生,在一个平台上复合培养,互相补充不同学科专业内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通过前沿学术科研引导人才培养,深化专业学习与学术创新;通过“政产学研”联动的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实践模式造就人才能力;通过务实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英、美等国外知名高校共建人才培养平台。经过近年来的培育,文化贸易企业的人才需求指向越来越明确,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贸易毕业生从事文化贸易工作。从需求反射到跨界创新,有的放矢、与文化贸易企业合作培养的人才指向性更强,更符合综合型、实用型人才的标准,事实证明,也更加为文化贸易企业所认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向未来,中华文化在新时代会更加自信前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认真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梳理并解决文化领域人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新时代的现实条件出发,以文化领域人才培养的新作为,焕发出中国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新气象。(作者李嘉珊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文化发展国际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