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张其成:儒学与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
搜狐 2017年9月27日 

     由山东省中医院承办的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第一届儒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论坛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此次论坛汇聚了全国中医界的知名中医专家学者,其中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教授,就“儒学与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这一主题在现场做了精彩发言。

     张其成教授说,儒学与中医人文精神的传承,人文精神、仁本精神。我先从“仁”字讲起。“仁”这个字甲骨文里可能有,可能是这么写的,后来你看它的字形的变化,《说文解字》上说“仁,親也。从人从二。

     忎,古文仁,从千心。古文仁或从尸”。它是一个会意字,又有另外一个写法,看上去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忎,古文仁,从千心。

     下面像尸首的“尸”下面“二”,对这个字一般的理解很简单,二人为人,两个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字“仁也者,人也,谓能行仁恩者人也。又曰:“仁,人心也。谓人乃是之所以为心也,这个意思一般的都不知道。

     后来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这个地方出土竹简,“仁”是这么写的,上面一个“身”上面一个“心”有70多种写法都是这么写,还有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这个字这么一改以后意义太重大了,原来“仁”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基础就是爱了,但这个字《说文解字》里没有,《说文解字》只是说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

    而下面一个“心”上面一个“身”没出现过,这个字说明“仁”是一个本体。国际上有一个权威的学者说,儒家是没有本体,一开始孔子孔孟的时候不是一个本体的,实际上不是。这完全是心出发的,这就是一个本体,心、爱就是一个本体。这个意思在哪里出现的呢?实际上有。在周易乾卦:元亨利贞。元就是一个本体,元上面一横实际上是一点,表示一个人的头,这是卦辞。

     然后,解释《彖传》和《文言传》,《彖传》是不是孔子的作品呢?一直存在争议,后来1973年湖南长沙马文堆出土的帛书,周易的帛书本,上面写的子曰就是孔子曰,当然不一定是孔子亲自写的,却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彖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万物资始,乃统天,这是个本体,是万世万物的资始,资是依靠的意思,所以他统领天道。元就是仁。《文言传》:“元者,善之长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元者,善之长,什么是善之长?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就是具备仁、具备心,才可以长人育人,教化人使别人成长。儒家研究孔子不能抛开《彖传》。抛开《彖传》孔子的思想少了一半。

     “医乃仁术”《黄帝内经》里面有,第一次出现是明朝王绍隆《医灯续焰》:“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后来清初喻昌《医门法律》:“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虽然这个说法是到了明朝,但是,是中医对仁的体现,中医的人文精神。

     什么叫人文精神?一般的说人文精神具有三个性:仁性、理性、超越性。所谓仁性是以人为本,所谓理性:人是有价值、有信仰对真理的追求。但超越性这点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含义,超越性我认为不如说是和谐性,它没有超越出去,它还是有一种共生的精神在里边。

     所以说中医是有温度的,中医这个温度它是什么温度呢?我认为就是春天的温度,所以中医治病那绝对就是儒家仁学的一种体现,他用三个指头往你身上一搭,温度你能体会到,两个就是相通了,那是冰冷的仪器达不到的。

     儒家的温良恭俭让,“温”的这个温度。朱良春有一方印章:菩萨心肠——神仙手眼——霹雳手段。

     首先是菩萨心肠,然后有神仙手眼,神仙手眼这是道家的,这是悟性练功这种状态下才能达到,学会“术”,然后才能使出霹雳手段。

     中医人文精神之二,刚才讲的是仁心,我认为中医人文精神里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生生。

     易,生生之道。

     医,生生之具。

     使自己的生命不断生生不息,或者是互生、养生,这里面用什么呢?中医就是用阴阳,所以“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中医核心价值我用四个字概括“阴阳中和”,这个阴阳中和是对儒家同时还有对道家、佛家综合观念的一种集中的体现。

     当然我说的佛家中医指隋唐的中医。儒家叫中庸,道家叫中道,佛家叫中观,“和”儒家叫仁和,道家叫柔和,佛家叫圆和,在中医是不偏的。儒家是占在阳刚立场讲中和,佛家是站在空性的立场讲中和,中医典型站在中的立场上讲中和。

     好多人攻击中医说中医太简单了,一个人有病阴阳失调,调和阴阳,病治好了,阴阳调和了。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健康: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人与人的和谐——人我合一;心身的和谐——形神合一。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