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儒学宝贝成长记:5岁半娃教妈妈学《中庸》
齐鲁网 2017年9月18日 

齐鲁网9月17日讯(记者 周诺)5岁半的隋敬方正在给妈妈上儒学课。今天学的是《中庸》。小老师一字一句、有板有眼,大同学目不转睛、认真跟读。像这样的儒学课,在敬方家里一周会有三、四堂。

2岁3个月,敬方就上了一家以国学为特色的幼儿园。起初,爷爷奶奶坚决反对,他们觉得孩子小没有必要跑这么老远上幼儿园。但敬方妈妈说:“我先带你们去看看,如果你们觉得好咱们就留下,你们若觉得不好,那我们就不在这了。”老人们在深入了解了这个幼儿园后,只说了一句话:“把孩子留下吧。”从那以后,敬方就和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现在,五岁半的敬方已经通读《论语》、《大学》、《中庸》等儒学经典。 

微信图片_20170917165245.jpg

童蒙养正,少年养志。现在,小敬方不仅会背诵这些经典,还活学活用。“爷爷,你先上电梯吧。”“奶奶,你坐在我这边吧。”在外面,敬方懂得礼让,在家里,他更是孝亲敬老的小标兵。爸爸头疼,他会用自己独创的手法为爸爸按摩。每天晚上妈妈洗脚时,他总是凑过来帮忙。这些,没有人强迫他做,都是源于他内心的感知。

微信图片_20170917165252.jpg

为爸爸按摩

微信图片_20170917165257.jpg

帮妈妈洗脚

我很好奇的是,他才五岁半,难道一点都没有自己的小心思吗?敬方妈妈告诉我,其实儿子也会有。记得,有一次,他和他表哥为了一个小玩具抢得面红耳赤!妈妈过来后,对敬方说:“兄道友弟道恭。”敬方慢慢的松开了小手。表面上看,好像小敬方吃亏了,但过了一段时间,表哥也深受他的影响,再也不和他抢玩具了,而是主动先让着弟弟玩。敬方妈妈说:“我不担心他的礼让会让他吃亏,有文化沉淀在他的内心,成为他品德的根基,他长大后会遇到什么事都很从容。”

今年9月份,新一批入学的中小学生迎来了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其中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小学一年级课本首次加入了古诗,整个小学6个年级12册共有古诗文132篇,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与原有人教版教材比,增幅达80%左右。初中6册选用古诗文的分量也增加了。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古代汉语研究学者李杰表示,低年级小学生处于人生第一个汲取阶段,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学习能力较强,此时适当引入一些古文教育,可以为日后的文言文学习和涉猎打下良好基础。令人瞩目的“古文热”现象是国学教育的成功,也是民族文化自信增强的表现。 其实,读经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源远流长。早在孔子的时代,中国人就开始读经。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经典就是指那些浓缩了人类文化精髓的“智识”结晶的古书,它本身的文字就是“文学”的“艺术”。北大教授曹文轩先生说:“儿童确实具有儿童的天性,但经验同时也告诉我们,他们的天性之一,就是他们是可培养、可塑造的。无需怀疑,应该有一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但是这种叫儿童文学的文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他们高雅趣味、高贵品质的文学,而不是一味顺从他们天性的文学。”著名学者鲍鹏山认为:“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仁义礼智信”,每一个概念的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思想。这些思想,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人类道德使命的思考。这些思考,变成人类文明的成果积淀下来;这些积淀,最后成了人类生存的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把这样的价值观赋予我们的后代,让全社会在这样的一个价值基础上文明地运作。”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