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日:"仁者 ,人也 。"这就意味着孔子将"仁"作为了人的类本质,同时也确定了原始儒家的思想方 向。 站在理想主义的角度 ,孔子认为要将一个自然之人培育成为完满道德之人,必经之路就是后天的努力修行 。 个体首先要具有追求道德完满的意愿 ,经过刻苦修行达到了较高的道德水平, 即为"成人"。 当"成人"继续修行达到极致的程度后,原始儒家倡导的理想人格就 实现 了,这就是 "成仁"。 而成人达仁的具体过程 ,孔子认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 第一,仁者爱人 孔子所谓的"仁"特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是同类之爱,是发源于人心的道德取向。只有 "泛爱众而亲仁 ",才能实现理想人格。所谓的"泛爱",由"忠"与"恕 "两个方面组成。 尽心竭力去爱人就是 "忠",推 己及人去爱人就是 "恕",二者的完美结合就是孔子的"仁 "。 一个有德性的人,其 "泛爱"的表现就在于对他人要尽心竭力地履行个人应尽的伦理道德责任,即"主忠信"。而"恕"的最高准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做到了"忠"与 "恕"就是实现 了"泛爱"的责任与义务。 第二 ,克己复礼为仁 这里存在着一个个体行为与普遍社会伦理原则的关系问题。 孔子对此的基本态度是个体需要服从社会整体原则。"克己"是手段,"复礼 "是结果,"归仁"才是最终目的。 "克己"就是克制进而超越自己的不合理欲望 ;"复礼"就是以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原则和典章制度为标准,使行为在所有方面都符合"礼"的要求。 这样原始儒家的"礼 "所包含的伦理价值就会通过个体的行为体现出来,并逐渐自然内化为个体的自觉道德意识,"仁"的实现就是自然而然的了。通过这个过程 ,孔子圆满化解了个体的自由意志行为与社会普遍 的伦理规范之间的矛盾 。 第三,孝悌为本 孔子把"仁"的实现作为人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最本质的内容。这本质源于血缘亲情,是人类最原始最朴素的情感纽带和出发点。因此,社会普遍认同的伦理原则和典章制度在个体上的实现必须依靠血缘亲情的培养和发挥作用。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亲情,"悌"是弟对兄的亲情。 孔子把血缘亲情即孝悌作为所有社会伦理道德实现的基础。他强调,孝的义务不仅仅是"能养",更在于有敬爱之心,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是实现人道之仁的心里情感基础。 第四,杀身成仁 孔子认为,人的价值就是道德理想的实现,也就是做到"成仁 "。 而"成仁"的关键在于个人能否达到道德理性之自觉,进而把由道德理性迸发的情感转化成社会伦理实践活动,正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为了达仁 ,不仅仅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和进行刻苦的修炼,更重要的从心中立志求仁。为了这个目标甚至舍得付出生命,"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这里,原始儒家强调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尊严与价值。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仁比生命还要重要,它是一种崇高的理想境界与庄严的伦理义务。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