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类图书成为今年上半年的热门图书。 (资料图片)
今年“传统文化热”从荧屏不断席卷到图书出版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诗书中华》,一个一个涉及经典的文化类节目,犹如清流涤荡观众的视线,也提升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为满足读者重温传统文化知识的阅读需求,让古代经典诗词更好地多方位传播,一批相关的诗词普及读物应运而生,大受读者追捧,比如同名图书《中国诗词大会》(上下册)已累计销售34万套(68万册),目前还在不断加印。值得一提的是,这股诗词热还带动了其他传统文化图书的销量上涨。
一批传统文化类图书应运而生
在今年上半年的热门图书,传统文化类图书可谓占据一席之地。《中国诗词大会》《思无邪:诗经名物图解》《诗的八堂课》《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诗书中华 (第一季)——读古诗文,传好家风》《中华文化简明读本》等图书新鲜出炉,让“传统文化”在2017年的图书出版榜单上必成一个关键词。究其原因,主要还离不开《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诗书中华》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
此外,据了解,除了中华书局、凤凰出版社等大部分专业类和古籍类出版社之外,现在还有不少非专业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大量传统文化经典普及本。
有观点认为,除了电视节目对于大众阅读的影响之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年初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各省市区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大力强调传统文化建设,突出地方文化优势,这些政策红利为出版业在策划相关图书选题上提供了指南。
中华书局市场部副主任李忠良则对本报记者进一步指出,中国本身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当下这股“传统文化热”,其实是一种自然的回归。李忠良认为,全民素质提高,民众自觉认识,国家引领出台《两办文件》,教材增加古诗文分量,考试传统文化类考题占比加大,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助力了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也因此,“传统文化热”的出现,是今天这个时代对于“经典阅读”的某种回归和渴求,又是一种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
要出版传统文化类精品图书
早在今年初,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曾让《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书在线上线下的销量不断攀升,而随后《朗读者》的大热也带动了《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画说宋词》等图书的热销。面对传统文化类图书出版的形势大好,一些出版社自然瞄准时机,以最快时间推出各种各样的传统文化经典普及读物,不禁让读者眼花缭乱。像在此前,据CIP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有关《论语》图书出版数量有200余种,《史记》有100多种,《红楼梦》有100多种,这反映了在“传统文化热”的背景下,出版上不免出现同质化或粗制滥造的现象。不能盲目紧追热点,还要注重文本质量,要求出版传统文化类“精品”图书的呼声,自然随之响起。
记者看到,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诗词大会》(上下册)乃依该热播节目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由于书中涉及的古典诗词,大部分见于目前通用的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故书中在解释字的同时,更注意对诗词所蕴含文化意蕴的诠释,注重寓知识于趣味性之中,以引发读者对古典诗词的浓厚兴趣。为方便读者阅读该书,书后附有“依首字汉语拼音排序”编成的《诗词作者及篇名索引》。
对此,李忠良表示,中华书局作为一家传统文化出版重镇,成立已经105年。是“全国古籍联合体”会长单位,长期以工匠精神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工作。2003年以来,发力于传统文化经典普及读物,至今“中华经典藏书”“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中华经典全本全注全译”等若干丛书已成规模,年发货上亿码洋。
如何在图书出版中深挖传统文化的精髓,做到对读者真正有益的普及传播,以期保证传统文化类图书的质量?李忠良认为,要做精品,作者、编辑、出版社是三个重要因素。优秀的作者,可以保证传统文化经典的版本可靠,注释、解读准确,为出版精品奠定基础。而编辑应保证书稿质量进一步提升,体例完备。“编辑更知道读者是谁,他们在哪里。”李忠良说,专业类出版社的人才资源储备,严谨的选题论证和营销计划,常年从事传统文化经典出版的出版人担任书稿二审、三审,成熟的产品生产、印制流程,都保证了“精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