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像“绣花”一样抓文化扶贫
中国文明网 2017年8月2日 

 

    导语:十三五”期间,文化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方面和内容,是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状态,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如何更好地解决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薄弱、活动经费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农民的最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等问题,进而能更好地实现文化脱贫,推进扶贫攻坚进程是我们本期要探讨的话题。

    思想上重视: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的必要路径

  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全族文明素质,近年来我国将文化惠民活动涵盖城乡全域范围,扩大了活动参与面。但是基于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仍占大多数,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建设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文化“空壳”危机亟待解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不脱贫,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脱贫。

     刨除“穷观念” 扶贫先“治愚”

    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贫困地区路远地偏、信息闭塞,群众不仅贫穷面大,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单调。而“文化扶贫”就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素质,尽快摆脱贫困。“文化扶贫”扶的是一种观念、一种素质。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开展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活动,助推文化扶贫,就是要从文化层面激发脱贫的志向和愿望,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充分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

  要想实现真正脱贫,就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我国拥有56个民族,文化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多彩,只有将传统文化艺术不断注入新内涵,在文化扶贫上,才能让地方文化更加有基础。把体现民族核心文化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内容重点保护好,不仅让群众增收脱贫,也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扶持培养当地的文化人才,发展贫困地区的文化力量、文化产业的发展、服务效能的提升,这样做,文化才能活起来,人民群众才会有更多的获得感。

  找准文化与经济结合点 让文化建设助力脱贫

  脱贫路上,文化不可忽视,只要找准路子出实招,就可以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坚定信心和内生动力,最大限度调动当地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汇聚起文化扶贫的强大力量。贵州榕江县就依托刺绣和蜡染“文化遗产”的文化传统优势,积极开展“绣娘”“非遗”技能培训,使得当地挥手告别了多年的贫困。

    举措上有力:多项精准文化扶贫模式让百姓吃上“文化饭”

    文化扶贫是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文化力量”可以促使扶贫脱贫概念更加丰富饱满,也凸显了扶贫工作的人文内涵。要把文化扶贫工作做得更加大气、精准,既要有硬功,也要用巧劲。而不少地方通过实践证明,“文化+扶贫”可以实现互利双赢。

     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

    青海省预计到2018年年底,在全省16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落实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专项资金,通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每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发5万元的服装、音响、乐器、电视机、DVD等开展文化活动的设备器材,并筹措项目资金,每年为每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落实文化工作专项经费1万元,专项支持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

     教化群众互帮互助 营造文明习俗

    山东省探索弘扬乡村儒学精神的模式来助力扶贫工作,目前,已建成乡村、社区儒学讲堂7400多个,开展活动近3万场次,服务群众超过150万人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作用,深入实施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弘扬孝亲敬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化群众互帮互助,营造文明习俗,为脱贫致富集聚精神力量。

     整合产业打造文化品牌项目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陈靳乡新和村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村。近年来,村里依托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马社火,开发马社火展演、骑马观光、农事体验等旅游资源项目,打造新和文化旅游名片。新和村丰富的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村民的精神需求,更成为乡村旅游的“卖点”,非遗传承文化融入产业项目发展的模式开创了新和村休闲旅游致富路。

     用活人力资源培育传承人

    为加快精准脱贫步伐,自2013年以来,贵州省立足于独特民族文化、手工刺绣等良好文化生态,启动了“锦绣计划”。近年来“锦绣计划”通过整合各类资金、汇聚多方力量帮助贫困妇女脱贫,用活留守妇女等人力资源,走文化扶贫道路,已然逐渐成为山区贫困妇女脱贫“新引擎”。 

     效果上明显:文化扶贫留住精神上的故乡

    各地结合自身特色,找准切入点,探索出传承地方性文化的合适渠道,激发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积极性,更好地“以文化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和武装村民思想,改变人心,推动形成文化自信,留住精神上的乡愁。 

     创新村级综合文化服务 乡村文化服务站变成“聚财屋”

    在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南桥镇古坑村文化服务站门口,电子信息显示屏滚动播放各种服务信息:脐橙订单数量、快递往来情况、农家书屋新书目录……文化站里,村民们进进出出忙碌着。在文化站的另一间屋子里,几位村民正安静地看书。他们身后的两排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图书。“农家书屋+电商”模式开拓出增收致富新渠道,让乡村文化服务站成了“聚财屋”。

     “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文化小康建设增强群众获得感

    湖北保康县歇马镇庙坪村村民陈大忠几年前是村里的“二逛子”,整天游手闲,惹是生非,由于物质贫困,精神空虚,他便破罐子破摔。村里脱贫工作开展后,通过正面引导,陈大忠重拾了生活信心,改掉陋习,勤劳苦干,成为致富能手。“村里不仅引导我们发展花卉、蔬菜、养殖等致富产业,让腰包鼓起来,还新建了文化广场、文化书屋、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为我们提供精神食粮。”乘着文化小康建设的春风,陈大忠体会到幸福的滋味。

     搭建文化扶贫桥梁 促进乡村文明程度提升

    2017年四川省实施“千村文化扶贫行动”,以“建阵地、搞活动、养人才”三大抓手广泛开展常态化活动,按照保障基本、适用实效的原则,结合“四好村”、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农家书屋、文明村创建等,大力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深化精神文明创建,促进贫困地区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做到讲道德、崇道德、尊道德,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操守,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精神文明阵地。

    结语: 要让文化扶贫更精准,就要抓住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这条主线,抓好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示范工程。各地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独特文化资源,“以扶志促扶贫”,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开展文化服务培训,搭建交流平台,由“送文化”到“种文化”,让文化落地生根,走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扶贫之路。(来源中国文明网)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