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什么是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如何传承?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一部叫做《一辈传一辈》的现代花鼓戏中找到答案。
由湖南攸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自编自创的大型现代花鼓戏《一辈传一辈》成功入选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剧目名单,于7月19日至20日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公演。据悉,这也是2017年湖南省唯一入选由中宣部和文化部联合举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剧目。
《一辈传一辈》在京演出现场图。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王一帆 摄
小家庭大传承 中华孝道源远流长
中国青年网记者了解到,该戏根据攸县民间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以“孝”为主题,描述了戏中人的情感纠葛和矛盾,向观众展示了男主角石源敬老孝亲的故事,展现小人物对传统美德的传承。
据导演彭自兴介绍,这部戏在情感线索上大致分为两条线,其一是体现大义担当、义薄云天的民族精神,其二是向社会展示孝道的重要性。导演认为,“孝”要包含两方面,既要孝敬父母长辈,同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能够把家庭与社会结合起来,什么问题就都能够解决。”
演出前,导演彭自兴(右一)在现场指挥场景布置。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王一帆摄
这个观点在《一辈传一辈》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祖孙三代对“孝”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既体现了上一辈人对下一代人道德观念的影响,又体现了家庭这个最小细胞在一个国家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家庭的影响是很大的,但它又是潜移默化的,很多人看不到它是怎样影响的。那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种看不到的东西用舞台、用戏剧的形式放大给群众看。”彭自兴说。
该戏主角石源的扮演者王敏从去年10 月份开始就投身于彩排表演之中,至今已有10个月之久。王敏将自己在剧中人物身上领悟到的带到了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演这部戏,琢磨这个角色,让我更加注重对长辈、对父母的孝道,对他们无论是语言还是态度都有了很大改变。”王敏说,“他们说我好像一下就长大了!”王敏也希望通过塑造石源这样一个重孝重义的角色,唤醒社会上更多人的孝心。
孝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有卧冰求鲤、黄香温席,现代社会也往往把“孝”作为衡量为人子女的基本标准。《一辈传一辈》扣住“孝”这个关键字,可以说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眼球。在编剧罗冬元看来,以“孝”串联这部戏也恰恰体现了扎根群众:“我们是基层剧团,就是要坚持基层这个根基不能变。我们的创作就是要跟百姓接触,就是要和百姓的生活相融合,创作出百姓看得懂、愿意看的东西。”
演员演出图。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王一帆 摄
“小”戏种大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庚续不迭
花鼓戏是我国地方戏曲剧种。2008年,花鼓戏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辈传一辈》以传统花鼓戏讲述现代故事,可谓推陈出新。
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此外,《意见》指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
《意见》的印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指明了方向。风正好扬帆,越来越多像花鼓戏一样的优秀传统文化将百花齐放。
《一辈传一辈》的导演彭自兴对花鼓戏充满了信心,“改革开放以后,各种艺术形式争奇斗艳。花鼓戏要在时代中发展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各种政策出台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形式的回归。花鼓戏是在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花鼓戏的作品定能够适应潮流,得到更多人的喜爱。”
同时,湖南攸县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刘忠也借《一辈传一辈》这个戏剧呼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靠社会的力量,人们应当在泥沙俱下的洪流中保持沉静的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金子般闪耀的东西。
记者从攸县文体广新局了解到,当地会继续发展新型的传统文化形式,以丰富多彩的舞台表演代替传统的说教形式,让“演出车”更多更便捷地走下乡镇、走进农村,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了解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强心,将良好的家风、淳朴的乡情植根人民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