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两条始自中国的交通大动脉,一条是张骞策马西行的陆路,一条是郑和扬帆南下的海路,它们实际上也是文化交流之路。打开今日的世界地图,中国倡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开启了不同文化交流互鉴的新时代。我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实现民心相通,需要从多方面下功夫,其中文化是必须依靠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凝聚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和独特智慧。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应有意识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互鉴,搭起民心相通之桥。
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文化交流通常以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形式。当前,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到底应该对外提供哪些文化产品和服务呢?这是首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由于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的不同,不同国家民众对于文化的需求必然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对“一带一路”参与国的文化市场进行调研,对其民众的文化喜好进行分析。只有找到“一带一路”参与国民众的关注点和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中华传统文化才能走出去、走进去。
寻找双向交流的最大公约数。非洲手鼓慷慨激昂,带有火热的原始气息;俄国油画注重写实,社会悲剧感强烈;中国京剧博大精深,一个简单的动作蕴含着无限意味……这些都是各个国家在岁月长河中不断淘洗、积淀而成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各异但同样精彩。传统文化的交流应尊重差异、兼收并蓄。今天,单向的、以我为主的文化走出去往往难以满足多样文化相互交融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竞争变成了竞合,文化交流也由一方向另一方输送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其他优秀文化,善于寻找文化交流中的最大公约数,是中华传统文化深入“一带一路”参与国民众心中的必由之路。
以现代方式呈现传统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因素被应用到时装、电影等之中,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和喜爱。可见,传统文化应积极寻求现代表达方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式予以呈现。如果不能与时代连接、缺少现代表达方式,一些传统文化因素就容易成为一堆零散的符号、呆板的素材。中华传统文化要走出去,必须充分考虑现代人的接受习惯。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国外焕发生机、打动人心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运用互联网思维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华传统文化要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应善于搭乘互联网这列快车,以技术变革为依托,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中华传统文化要走出去,就应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真正“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强调的是,盲目地一拥而上并不是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展现给世界的最佳选择。只有富有感召力的文化价值观念才能打动人心,只有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占领市场。因此,只有善于把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挖掘出来、弘扬起来,走出去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才能更好搭起民心相通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