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山东省文化厅“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文广新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局,厅各处室、各直属单位:
《山东省文化厅“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已经山东省文化厅党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山东省文化厅“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建设文化强省,根据《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和《山东省“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序 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弘扬中华文化,凝聚中国力量,是文化建设的神圣使命。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批示,赋予山东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光荣使命,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山东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国家文化战略,为全省文化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强大发展动力。
“十二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文化战线意气风发,凯歌猛进,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生机勃发、繁荣发展,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一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亮点频现成就卓然,整体面貌发生重大改变。全省各级累计投入公共文化设施385亿元,其中,十艺节筹备期间(2011年—2013年)投入249亿元,2014年投入63亿元,2015年投入73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最集中、投资量最大、水平提升最快时期。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覆盖率达94.8%,比“十一五”末增长28个百分点,文化演展场馆水平进入国内一流行列。在全国率先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形成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连续4年实施“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实事,文化民生显著改善。二是艺术创作生产繁花似锦硕果飘香,一批优秀作品蓬勃涌现。广大文艺工作者牢牢抓住十艺节在山东举办的历史机遇,不负众望,顽强拼搏,创作热情空前高涨,一大批优秀作品立上舞台。“十二五”时期全省推出369部大戏,2个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戏剧奖”,4个剧目获文华大奖或文华特别奖,一大批优秀演员和剧目获得梅花奖、红梅奖、兰花奖、全国戏剧奖、中国歌剧奖及国际杂技金奖。扶持艺术创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舞台艺术“4+1工程”持续推进,争取国家艺术基金支持额度位居全国前列,形成“全链条”扶持引导的“山东模式”。三是文化战线内涵深化创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省文化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挖掘和阐发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承载起薪火相传、文化传承、以文化人的历史重任。创新实施“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十大行动”,全国文化厅(局)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高级研讨班在山东举办。“图书馆+书院”模式、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创新推进,全省图书馆尼山书院基本实现全覆盖。启动实施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县域历史文化展示完成94.3%。面向国内外征集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故事作品500篇。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全省各级投入非遗保护资金超过21亿元,国家级非遗项目居全国第二位,建成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功举办三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四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培育。制定实施蓝黄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经济隆起带4个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015年达到2370亿元。深入推进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建成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北方分中心(服务覆盖12个省份),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市、县全面实现平台上网运行的省份。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涌现出德州市“社区综合性文化上网服务站”、淄博市“文化惠民进社区工程”试点等等一批典型。五是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日趋活跃,齐鲁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省直及各市艺术院团赴国外、境外演出交流6000多人次,举办演出3000余场,美术展览1500多场,非遗展示600多场。成功举办第二届、第三届尼山论坛,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世界儒学大会,在马耳他、俄罗斯莫斯科、波兰华沙、新西兰奥克兰、澳大利亚悉尼等多个国家设立17家尼山书屋。在埃及、泰国举办“中国山东文化年”,在澳大利亚举办“澳亚艺术节·聚焦山东”活动,“2015东亚文化之都·中国青岛活动年”策划开展活动150多项,承办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举办中日韩艺术之夜文艺演出。省杂技团《鼓韵》参加中非合作论坛《中非时刻》文艺晚会取得圆满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及50多位国家元首观看演出,山东演艺走出去得到文化部、外交部表扬认可。六是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取得重要成效,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继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完成省直文艺院团改革尾欠工作,人员身份、资产处置、院团整合等方面遗留问题得到妥善处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发布省文化厅行政审批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责任清单。加快推进文化立法,《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颁布实施。深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立项课题61项、位居全国前三名,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11项,文化部创新奖获奖项目2个。组织评选省政府“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60个。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关键时期,我省文化改革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形成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文化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相继实施,文化建设空间广阔。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逐渐增多,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旺盛。“互联网+”等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文化生产、传播、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文化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同时,“十三五”时期我省文化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全省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存在一定差距,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文化发展还不平衡,艺术创作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迫切需要补齐短板、兜好底线,提高区域、城乡文化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提高公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战略带来新课题、新常态提出新要求、新定位提升新标杆、新节点蕴含新机遇,全省文化战线必须以新的理念引领文化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激发活力,推动全省文化改革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艺术高峰、人才兴文战略,全力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体系、齐鲁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体系、文化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省,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努力把山东建设成为全国区域文化中心和道德文化高地,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文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2.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坚持共建共享,努力利民惠民,着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提升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新措施、新途径,全方位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4.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推动文化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5.坚持传承弘扬。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实现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坚持开放包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文化对外开放格局,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齐鲁文化走向世界。
二、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文化强省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全面实现文化小康,文化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的贡献度明显提升。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艺创作生产繁荣发展,文艺创作支持体系更加健全,推出更多彰显时代精神和齐鲁文化特色,无愧于民族、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艺术高峰初步形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及转化应用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引领文化改革发展的作用明显提升。文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齐鲁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大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深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文化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更加优化,财政保障机制更加健全,文化法治建设全面推进。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和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规划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文化发展战略格局基本形成。
(二)主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全省新创作剧目100台以上,传承100出传统经典剧目(包括经典折子戏),扶持20部以上具有引领和示范意义的剧本创作,推出20部以上精品剧目。争取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项目达到100项。
——到“十三五”期末,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设施建设基本达标,村(社区)普遍建立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到“十三五”期末,全省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含分馆)藏书量达到1.8册,全省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达到5000万,文化馆(站)年服务人次达到5000万。
——到“十三五”期末,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覆盖率达100%,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工程项目达到10个,国家级项目数量继续居全国领先。全省各级非物质文化传习所达到2000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达到100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达到20个,创建一批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基地、传统工艺重点实验室、传统工艺工作站。全面完成县乡村历史文化展示工程。
——“十三五”期间,以推动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为目标,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5%左右。
——到“十三五”期末,基于平台的文化市场信用信息数据库涵盖全国95%以上的文化市场经营主体,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在全省区县级文化行政部门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应用率达到98%以上。
——“十三五”期间,组织评选60个文化创新项目,组织实施90个文化创新项目推广及转化,组织评选50个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建设5个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支持2000项文化科技项目和艺术科学研究课题,扶持引导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载体。
——“十三五”期间,与文化部合作建成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中国文化中心。
三、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把握正确的创作导向,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充分发挥艺术创作长效机制推动作用,努力创作推出一批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山东当代建设成果、体现齐鲁地域文化风格,时代特征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烈、与伟大时代相匹配并传之久远的文艺精品。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围绕建党95周年、建国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活动,科学规划艺术创作,大力推动主题创作和展演展示活动。
(二)加强艺术创作长效扶持体系建设。实施“4+1”工程、重点选题创作扶持计划,不断完善全链条扶持机制,推动文艺精品创作提质增量。积极营造支持艺术家干事创业良好环境,充分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积极申报文化部重点创作工程,更加有效地发挥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政策保障、奖励扶持、重大工程,推动山东艺术事业加速发展。
(三)创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尊重艺术创作规律,抓好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齐鲁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题材的创作生产,努力推出更多优秀艺术精品。推进“齐鲁优秀文化重点创作工程”,加大艺术创作重点项目论证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全省带动力、同门类艺术引导力的文艺精品。继续实施“山东地方戏振兴与京剧扶持工程”,建立“优秀保留剧目名录”和“剧本共享平台”,建立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和戏曲人才培养基地,推动山东戏曲更加繁荣。实施“齐鲁优秀传统艺术发展计划”,加大对山东地方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保护扶持力度,促进各艺术门类全面协调发展。策划实施“齐鲁文化重点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齐鲁名家美术作品收藏计划”和“现当代美术精品收藏计划”,深入推进“大哉孔子˙儒家文化经典中国画创作工程”。组织实施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美术创作,持续打造壮大“齐鲁画派”,推动山东美术发展换档升级。完善山东省优秀群众艺术创作与选拔机制,推出更多优秀群众性音乐、舞蹈、戏剧(小品)、曲艺作品,推动群众艺术繁荣发展。
(四)完善艺术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专家评价、市场评价、群众评价相统一的艺术评价体系。落实中央文艺评奖改革精神,科学设置文艺奖项,精简获奖数量,改革评奖机制,规范评奖程序,严格评奖标准,加大社会评价、观众评价比重,加大社会效益考量比重,充分发挥文艺评奖的导向激励作用。建立获奖作品跟踪考核机制、重点工程资助作品验收机制,将优秀文艺作品演出情况纳入跟踪考核和结项验收标准,推动获奖作品面向公众多演出。注重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加强文艺阵地建设,优化环境氛围,为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提供理论及学术支撑。
(五)加强优秀作品传播推广。重视发挥“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工程、五个一工程奖等重大文艺评比的导向性、带动性作用,办好山东文化艺术节、全省小型戏剧展演等活动,打造自下而上的优秀文艺作品宣传展示平台。探索创新优秀文艺作品宣传渠道,加强与省内外新闻媒体合作,探索“互联网+戏曲”传播新渠道。加强省内外美术馆、画院沟通协调,强化馆际、院际合作,实现优秀美术品资源“迎进来、送出去”。组织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政府购买文艺演出进社会福利机构、“艺术家进校园”、元旦春节演出季等活动。加强对剧院、演艺区发展的支持引导,建立完善中小型专业剧场演出补贴制度,探索剧院建设、运营、管理的科学模式,形成演出长效机制。
专栏1 艺术创作生产
山东省优秀保留剧目工程: 评选推出10部左右艺术水平高、社会影响大、群众欢迎度高、市场认可度高、具有突出传承保留价值的优秀剧目,支持其复排演出。
山东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评选推出20余部精品剧目,支持其进一步加工提升,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文艺舞台产生较大影响、能够引领和代表山东艺术发展最高水平的艺术精品。
山东省地方戏曲振兴与京剧保护扶持工程: 开展戏曲普查,建立“优秀保留剧目名录”和“剧本共享平台”,建立地方戏曲振兴发展示范区,开展濒危剧种“依团传承”。创新传统戏曲与现代传媒、数字技术结合,加强戏曲传播推广。建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名家传艺”计划,加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戏曲下基层、进校园。实施戏曲院团提升计划,加强对戏曲院团扶持力度,支持戏曲院团改善办公及演出设备设施条件。
山东省重点选题创作扶持计划: 科学规划全省各艺术门类布局,推动不同艺术门类协调发展。发挥重点工程引导作用,围绕中国梦创作主题,加强现实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爱国主义题材、山东地域文化题材创作,支持一批新创作优秀艺术项目。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完善支持文艺工作者长期深入生活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长效保障和激励机制,推动广大文艺单位、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采风创作、结对帮扶、慰问演出等活动。
公益文化演出活动: 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扩展购买范围,加大购买力度,加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监督和绩效考核。发挥各级各类文艺院团、艺术院校作用,深入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政府购买文艺演出进社会福利机构等公益演出活动。探索实施“一校一年一场戏”工程,推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戏曲教育,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四、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享、协同发展,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突破口,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着力抓好文化精准扶贫,创新实施“169”文化精准扶贫行动,全面完成文化扶贫任务,建立健全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达到国家标准。省级、市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一级,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市、县两级基本建成博物馆、美术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达到国家三级,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贯彻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和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完善以县为主体的实施方案。建立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健全公共文化设施技术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管理和服务标准。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绩效考核标准,探索引入社会第三方开展公众满意度测评。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统筹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全省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体广场。推行公共文化场馆总分馆制,开展流动服务和数字服务。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加大对贫困地区资金、项目和政策扶持力度,到2018年完成省定贫困村的文化扶贫工作任务。加强特殊群体服务,保障好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下岗失业人员、城市低收入人群、农民工和农村留守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四)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实施全省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理事会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理顺文化主管部门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间关系,减少政府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直接配置。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数字图书馆等文化科技载体,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打造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平台和评价平台。
(五)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统筹各类数字资源,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馆藏产品数字化,打造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数据库。推动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培育打造一批公共文化服务科技创新示范项目。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推进海疆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支持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广泛开展文化活动,提升综合性服务功能。
(六)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引导群众文艺创作,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施齐鲁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开展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推进“五馆一站”免费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机构互联互通。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建设。
(七)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创新公共文化设施管理模式,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开展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运营。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工作机制,扶持“庄户剧团”等各类群众自办文化团体建设。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鼓励其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完善“结对子、种文化”工作机制,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专栏2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省级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山东画院创作基地、山东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省图书馆新馆、省文化馆群星剧场、省石刻艺术博物馆、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省少儿美术馆等重大文化设施改造建设项目,形成比较完备的省级文化设施网络。
市县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 合理规划、建设、改造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支持地方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对不达标的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提档升级。促进全省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达到《山东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及相关设施建设标准。
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全省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村普遍建成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文体广场,并建有阅报栏、健身路径、健身器材、灯光、有源音箱等必要配套设施设备。
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 统筹实施全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文化馆建设,搭建全省公共文化数字平台,与国家平台有效对接。发展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形态,推广公共数字文化移动服务。实施“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数字文化工程建设。
文化惠民服务群众办实事项目:组织实施文化惠民办实事项目,重点向基层群众倾斜,加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文化惠民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精准服务,确保文化惠民落到实处。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加强贫困地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村文化活动设施和活动场所。到 2018年,全省7005个省定贫困村建成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文体广场,实现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
文化志愿服务项目: 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工作运行机制, 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实施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培育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开展“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以“大讲堂”、“大舞台”、“大展台”为载体,搭建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帮扶与交流平台。
特殊群体文化权益保障计划: 组织实施盲人数字图书馆建设、农民工书架、老年非学历教育等示范性项目,开展针对 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的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项目: 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免费向群众开放,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免费开放服务项目的种类、内容和数量,扩大免费开放范围,提高免费开放经费补贴标准。
全民文化艺术普及项目: 依托各级文化馆(站)举办全民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培训活动,普及推广高雅艺术,开展以繁荣特色民间文化艺术为主题的交流展示活动,举办“群星奖”获奖作品巡演。
文化援疆援藏援青项目: 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援疆、援藏、援青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扎实推进文化援建工作,提高受援地文化系统自我发展能力,推动受援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促进边疆地区实现长治久安。
五、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推进齐鲁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着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推动形成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
(一)深化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加强对山东古代地域文化研究,深化山东史前文明、东夷文化、齐文化、鲁文化、莒文化、诸子百家学说整理挖掘阐发。突出儒家文化研究阐发,着力扶持建设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儒家文化研究机构,打造世界儒学研究中心。积极推进校地合作,支持荀子研究院、管子研究院、墨子研究院、孙子研究院等研究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山东人文社科协作体引领作用,适时建立全省文化研究院联盟,统筹利用人才、课题等资源,全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利用。
(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面向全社会,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党员干部、青少年为重点,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家庭,实现普及教育全覆盖。实施乡村儒学、社区儒学推进计划,加强儒学讲堂建设。推广“图书馆+书院”模式,在各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尼山书院,建立全省尼山书院联盟。继续推进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用好齐鲁大讲堂、道德讲堂、孔子学堂等大众化传播平台。
(三)大力弘扬山东革命历史文化。深化沂蒙精神内涵研究,发掘沂蒙、胶东、渤海、冀鲁豫等红色文化资源,深化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革命历史人物、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研究,推出传承红色文化记忆、弘扬齐鲁红色文化的系列作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廉政教育基地建设。
(四)推动区域文化建设。扎实开展本土文化资源普查,全面盘清文化资源家底,建立系统、全面的文化资源库。探索建立分类分级文化资源管理制度,制定重点文化资源开发规划,推动全省文化资源实现有效保护、理性挖掘和科学利用。规划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打造道德文化高地、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支持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研究挖掘、遗产保护、设施配套等开发工作,打造齐文化教育基地、旅游基地和研究交流中心。积极拓展泰山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工业文化、书画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形成特色文化、区域文化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专栏3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以曲阜、邹城、泗水为依托,辐射全国乃至国际,以建设孔孟故里文化圣地、中华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国际修学旅游目的地、儒家文化研究交流中心、大遗址组团式保护园区为目标,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内涵提升等工作,加强公民道德和文明素养教育,努力建设道德文化首善之区和全球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以齐文化开发利用为统领,以“一院(齐文化研究院)、一节(齐文化节)、一坛(稷下学宫论坛)”为依托,从“展示、弘扬、利用”三个层面入手,统筹推进鲁商文化、聊斋文化、陶琉文化等齐地文化的挖掘开发,重塑以齐文化为主要标志的区域文化体系和城市文化品牌,加速齐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齐文化教育基地、旅游基地和研究交流中心。
县及县以下历史文化展示工程:统筹全省县史、镇史、村史、红色文化、特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对齐鲁文化的研究阐发、传承传播、普及推广,建成体现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特色、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互动体验性强的历史文化展示场所。“十三五”期间巩固提升县级历史文化展示,完成镇村两级历史文化展示。
乡村儒学和社区儒学推进计划:依托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全省广大农村推广“乡村儒学讲堂”,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群众道德文明水平。在巩固城市图书馆“尼山书院”发展基础上,建立完善全省尼山书院联盟,形成山东孔子故乡独有的特色与优势,打造全国甚至国际知名的文化品牌,同时积极推动“尼山书院”逐步走出图书馆,走进社区,形成乡村儒学、社区儒学并举的良好局面。
古籍保护工程:实施古籍普查工程、古籍展示工程、古籍标准化工程、古籍修复工程、古籍数字化工程、古籍人才工程六大工程,全面提升古籍保护工作水平,推动古籍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特色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征集项目:面向全社会征集弘扬传统美德的历史故事和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故事,适合社会不同群体及大众需求,适用于网络、报刊、影视等媒介传播,每年征集中华传统美德故事500个,建立健全故事会网络传播平台,广泛开展故事展演展播活动。
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一)推动资源普查常态化。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运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摸清家底。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工作要求,编撰调查研究报告、传承人口述史,有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和保护成果的出版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妥善保管实物资料,防止损毁和缺失。建立濒危、已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库,实施人文生态和文化形态的普查调研和抢救性建档整理保护。
(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