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天
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越居世界第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客观地说是大而不强、大而不精,是典型的工业经济范畴下以廉价劳力为基础、资源消耗为表征、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跟跑经济。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是行之有效的,但从长远看不可持续。当前我们需要通过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新旧动能转换,寻找新常态下的新经济。
什么是新经济?我个人认为凡是能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满足人类更高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经济形态及业态都可称之为新经济。
这里谈一个新概念----文化经济。文化经济是与文化相关联的经济形态的统称,是文化与经济两者之间互为转化的一种社会现象和发展规律;是以文化为资源动力的经济生产活动;是继劳动对象化之后,进而生活对象化的伟大实践;是从简单使用价值的开发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积极探索;是从狭义虚拟经济学到广义虚拟经济学的历史性突破。它的出现,不仅使沉睡多年的文化资源得以转化成源源不断的新商品,更将成为继高新科技和房地产之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的财富标志。
当下流行“文化+”,我并不认同,文化经济不是文化+经济,而是文化x经济。加是存量之和,还是两张皮,乘是乘数效应,是合体。如果把文化比做灵魂,经济就是载体。两者互为依存,彼此成就,构成生命的有机体。这就是文化与经济的内在逻辑关系。
纵观中国今日之现状,经济很强大,文化资源也很丰厚,但两者的结合差强人意。仍然是以简单的工业制造与加工为主体,缺自主品牌、缺知识产权、缺文化含量。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亟需与文化融合,开发我国独有的丰富文化资源,这是先人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文化经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动能。可惜目前转化率不高,我称之为文有余而化不足。文的积淀形成的只是文矿,矿不开采、提炼、转化和运用就体现不出价值。要想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首先要找到产业这个载体,然后要做好乘法。文化在借助具体的商品形态去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帮助商品提升了品位,传播了文化。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
中国陶瓷是文化与经济结合最好的案例,也是中国文化伴随商业走向世界最成功的典范。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文化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明互鉴史。如果说中国陶瓷到达的地界就是中国文化影响力的边界亦不为过,世界就是通过陶瓷来认识中国的!中国陶瓷的经验很值得我们总结与借鉴。
“文而化之,化成天下”,是时代的呼唤,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文化经济的使命。只有“魂体合一”才能让文化变得更鲜活,才能让经济变得更高贵;只有把文化要素与经济高度融合,文化资源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不竭动力;才能把我国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文化整体价值的套现。只有把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才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并体现出文化的溢出价值与教化价值;只有把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相结合才能形成强大的文化力,在实现文化输出价值的同时完成我国和平崛起的庄严承诺。(作者彭中天系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特约专家、文化部“十三五”规划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