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
传播是一个过程,有其自己的内在规律。所以,传播的过程,也是文化能力不断竞争并成长的过程。我们之所以要讲好中国故事,就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故事越来越具有世界性意义,但这并没有改变外界对中国认知一直以来的误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战略上,我们还惯于以西方的文化立场、观点与方法,决定传播取向,首先把“李逵”变“李鬼”,自然就成了关公面前耍大刀,最后落得个“失魂落魄”,没有突出自己的精神特色与高度;在内容上,更多地强调接轨与迎合,而忽视了独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发现、再发掘;在传播手段上,习惯了送出去与灌输,对利用新科技支撑、市场机制、产品消费机制进行体验式传播不熟悉,研究不够;在传播语言上,更多地强调让对方看得懂的共性的发掘,而缺失民族独特个性与精神特质的挖掘,让人感受不到我们民族文化独特的创造力与精神高度。总之,也就是我们还缺失发现按照传播的内在规律,建构更为强大的文化能力,在交流中消除误解的解决之道。
一、要将市场的购买力变为价值构建力
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个关键时期,如何将中国市场中的巨大购买效应变为价值构建效应,可以说成为一个极具战略意义的重要问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我国市场规模快速拓展的同时,很多方面并未迎来市场定价权与话语权的回归,这一现象广泛地引起大家对我国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思考。对中国文化艺术走出去进行深入研究与反思,从而在充分认知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通过文化交流,形成审美共识,在世界产业与文化艺术经济的大架构中,构建与世界接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略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强调,在积极探索与努力中最终形成一种促动机制,推动形成聚合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规律,利用市场机制,创造国际文化发展交流的新模式,通过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机构与组织,在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包容进化中的作用与机会。并且通过科技支撑、市场化机制与消费机制的培育,把国家战略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作为突破口,从文化消费到文化创造,从文化创意到文化产品,逐步拉伸文化产业链,更好地形成一个寻找发现挖掘、培育与传播中国文化艺术价值的长效机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规模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使不断在产业提升中,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身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二、建构文化能力要打造中国文化精神高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与竞争能力最为持久的载体。文化的价值在于交流,交流的基点在于品质,而建构文化精神高地则需要要有文化精品的支撑。文化精品是文化精神高地的旗帜,文化精神的培育一旦离开精品就没有生命力,也就难有影响力与竞争力。中国文化的发展,精品意识是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产出文化精品的能力建设是文化精神培育的重要推动力与示范力量。没有民族文化精品,文化精神的培育就可能找不到支点。所以说,文化精品是文化精神建设的眼睛。产出文化精品需要构建相应的实力,特别是需要有拿出好东西的能力、建构需要竞争力、稳固的支撑实力、资源聚合能力及自主调试能力等,更需要有融合科技进步、市场机制与时代精神的文化创新意识与胸怀。
毕加索的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其研究发现体系与全球推广机制对我们的启示可以说是深刻的。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在全球化视野下,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广泛国际交流,建立文化艺术发展的共识,利用市场机制整合全球性资源,架构民族文化艺术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思想体系、发展模式,探寻民族文化艺术产业的路径,为民族产业的发展注入灵魂。
文化自觉是争取文化发展空间与文化生存权力的重要标示,关注艺术创造及探索如何才能避免迷失于技术及现实的丛林,沿着文化的坐标,主动而又自觉地向着文化精神的高地前行。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也会不断地进行,文化精神的核心凝聚力,将决定一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能够伫立多久,同样,这种文化精神的凝聚力也将决定一种文化在人类发展的大视野中究竟能够走多远。
三、独特的传统文化是建构文化能力的战略资源
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不断发展演变,旧的格局正在被一点点打破,特别是中国的不断崛起与亚太整体竞争能力的提升,正在成为全球化发展中的重要一极,并会不断成长为全球化最富活力的中心之一。从战略层面看,面对全球财富霸权与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争夺,我们取胜的最大资源基础不仅仅是人力资源,更不仅仅是物理资源,也不可能是别的,而是我们丰富与独特的文化资源。所以,文化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是中华民族最为核心、最为独立的财富资产与独特的民族赖以生存的战略资源,也是中华民族面向未来,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最为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最大的、最长远的战略利益。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一带一路”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财富资源。我们强调,从五个维度建构中国提出的和谐世界观念:政治多极、经济平衡、文化多样、安全互信及环境永续。其中,如何发挥好面向独特文化战略资源转化过程中的文化的建制力量与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课题。
四、要研究传播过程中的新问题
积极地参与到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与推进文化走出去的有效方式探索,下大力气探索文化资源的深度体验创新,在中国文化建设中,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实现由把文化送出去,向把文化卖出去,再到按照产业链与产业发展的规律整合出去。我们要打破仅仅通过传统文献与师傅带徒弟式地学习体验、认知文化资源价值的传统路径的格局,积极发展形成多元化的融合创新路径,来进一步强化与形成文化及其资源的价值发现多元化的局面,即:
一是通过内容数字化及传播互联网化,使文化及其资源的价值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迅速,进一步降低获取相关文化及其资源的门槛与瓶颈,减少创新与融合发展的成本;
二是体验的科技化,是体验在文化的大背景下使内容更加深化、更加沉浸化,避免一提到传统文化及其资源就与泛黄的古籍、衰败的遗存及腐朽的形式等联系起来,让成长与新时代与新科技环境下的青少年,面对传统文化资源,难以激发自豪感,且容易产生自卑与挫败感,事实上,新的科技融合,特别是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并不对立,特别是利用新科技融合技术、声光电技术及媒介融合技术等,最新进的科技融合手段不仅使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更能促进新的文化科技新业态的发展;
三是文化产品的消费、交易与使用也是一种更为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如电影、艺术衍生品等,都可以归为这一类,文化产品的消费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体验的传播形式,特别是利用市场、产业等机制来通过消费式的体验来传播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大课题;
四是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的体验交流,是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生命共同体建设过程中,文化体验交流的国际化等方式、方法建设,不仅仅被进一步重视,并且会在进一步的体验交流中创新传播,也是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形式与路径,这也同时为不断建构起我国文化资源的生发、生产与输出高地,提供了前提与基础。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文化的交流、传播、输出不是一个单向度的过程,更不是一个衰减的过程,而是一个交流、学习、生发、融合与创新的过程,这是由文化资源的复用性与使用传播的增值性所决定的。
五、建构文化能力需要话语权全球建构的实力
要建立中国有影响的话语制度和扩大中国在世界文化融合发展中的话语权,作为一个长期的发展目标,就必须要具备达到此种目标的长久、稳固的支撑体系与力量。除了经济实力与消费实力以外,真正决定国家实力的是文化势力的消长、是文化战略利益的较量,也就是说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实力。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软实力就成为这个国家继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的文化实力是中国的软实力的重要标示。因此,构建与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话语权,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不断地提升与扩充中国的文化实力,尤其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年代,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由对疆土的拓展转变为文化实力的大比拼。因此,文化实力不仅是中国话语权建构的坚强后盾,也象征着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投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中国的文化产业也快速发力;同时,在世界范围内,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大中华文化圈不断地形成与发展,其生产、消费及显现出的创造能力证实了中国文化实力的增强。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中国文化及其产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自己主导的中心定价原则,消费市场在我国,但定价权话语权却不在我们手里,这导致中国文化发展还在以西方标准为标准,更显示出了中国文化实力的不够自信与不够自主。因此,努力培育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自己的中心定价原则,是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实力的关键所在。
当然,传播中国声音、建构文化能力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还需要更多国际化视野,需要更加全球化的战略,知识结构更加全面的人才,文化创造发展的大环境,更需要国运昌盛的持续支撑。但有一点我们应该意识到,已经站在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