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一带一路”上的文物:从人文交流的历史深处走来
光明日报 2017年6月22日 

编者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悠久,文明璀璨,各国在长期的商贸往来和人文交流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沿线各国民众相交相知相亲的历史见证,也反映出各国共谋繁荣发展的民意基础。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携手并肩迈向未来时空提供指引?

访谈嘉宾: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 葛承雍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 詹长法

探寻“一带一路”沿线文化记忆

主持人:文物是打开历史记忆的一把钥匙,是我们重回历史现场的摆渡舟。丝绸之路上的哪些文物给二位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文物透露出当时怎样的文化互鉴、人文交流信息?

葛承雍:漫漫丝绸之路上,承载着思想文化的物质文明随着人类的迁徙而移动。丝绸之路上的出土文物为我们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新材料与新视角,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明沟通的历史轨迹。比如,来自西方的玻璃器就是一例。1965年出土于辽宁北票北燕冯素弗墓中的鸭形玻璃注,以吹管法成型,质薄透明,表面微见银绿色锈透,非常精美,但究竟是蔷薇水瓶还是罗马香油瓶尚无定论。有人考证它原产于古罗马帝国,为我们提供了草原丝绸之路的物证。

詹长法:在2016年9月举行的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上,展出了一幅明代手绘丝绸之路地图。这幅地图长30.12米,宽0.59米,描绘了从嘉峪关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的211个地点,涉及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丝绸之路上频密广泛的文化和商贸往来的生动见证。

主持人:这些文物对于激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情感,加深不同文明之间互相理解,促进各国民众的相知相亲,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詹长法:这些文物反映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自古以来商贸往来、友好交流的历史,有助于激活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它们承载和传递出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促进当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

呈现“一带一路”完整内涵

主持人:“一带一路”沿线联合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在处于怎样的阶段,还有哪些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葛承雍:2014年6月,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带一路”沿线联合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但这方面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沿线很多国家和地区还很陌生。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具有世界眼光,增进对国外学界动态的了解,脚步向着“一带一路”沿线更加遥远的地域延伸,进而呈现出“一带一路”的完整内涵。

詹长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已有190余个缔约国。世界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价值理念,是各国开展“一带一路”沿线联合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共同基础与价值共识。“一带一路”沿线世界遗产众多,据统计有400余项。我们要尊重项目所涉遗产的保护现状和不同国家文物保护管理体制的差异性,通过沟通对话的长效机制,明确遗产保护跨国合作的共同目标。同时,加强项目布局上的联动规划,立足各地特色,合理分工,避免项目重复建设。

主持人:激发“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活力,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詹长法:应鼓励社会公众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地方相互了解、联系和往来为宗旨,对沿线文物进行公益性活化利用,鼓励以文化遗产为基础进行多样化文化艺术创作,支持并规范沿线地方依托文化遗产资源开展的文化旅游项目或产业。

重点工程是“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抓手

主持人:前不久发布的《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设计布局了“一带一路”文化遗产长廊建设工程和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程。如何确保这两项工程顺利推进?

葛承雍:《规划》为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抓手。这也提醒“一带一路”沿线各地,不能各自为战,而是要加强相互间协同配合,以国家利益和人类前途命运为重,共襄“一带一路”建设盛举。

詹长法:针对“文化线路”类遗产的特点,建议加强研究此类遗产保护利用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方法,实现理念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和活化利用,在工程推进过程中,凝练更多具有代表性和引领作用的文化内容,突出“一带一路”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社会主体的热情,保障社会公众对工程相关信息的知情权和对工程成果的享用。

{返回上一层} {关闭}
文化中国
文化儒商
文化世界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