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二十四节气解》说:“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影短至,故曰夏至。
天至中和
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白昼变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雪心赋》里讲“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在夏至之前,太阳高度角持续攀升,气温越来越高,白昼越来越长,这便是独阳。
夏至,便是独阳到了极限,马上就要终止,阴气开始出现,呈现出阴阳中和的态势。
《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是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没有过度也没有不及就是和。
中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达到中与和的境界,万物就可以和谐共生了。
道德经里讲,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一阴一阳,此消彼长,万物循环往复,是以生生不息。
这启示人们,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道理。世界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得意莫嚣张,失意莫沮丧。
地至平和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天法道,地法天。夏至时分,天至中和,地上物候也随之做出反应,不再一味呈现盛阳之态,趋于平和。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易经里讲,亢龙有悔。乾卦爻位到了上九,以六爻的爻位而言,已位至极点,再无更高的位置可占,孤高在上,犹如一条乘云升高的龙,它升到了最高亢、最极端的地方。这时候不要再想着再进一步,而是要懂得谦抑。
《尚书》里讲,满招损,谦受益。事情一旦到了一个极端,就容易遭受祸患,所以“月未全满,花半开”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
人至清和
虽然夏至之后,太阳高度角下降,白昼时间降低,但是由于此前的热量积累,加上太阳能量的持续注入,地面温度依然会持续攀升。自夏至之后第三日算起的三十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每伏十天,统称三伏。
气温持续攀升,加之雨水较多,又闷又热,夏属火,火乱心,此时人心浮动,容易心烦意乱。心烦之后,燥热更增。
燥热严重会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
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又说:“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
心清杂念,身清暑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此谓人至清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