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现在位置:首 页 - 国学课堂 - 儒学讲堂 - 黄守愚:中华武学与儒学略论
黄守愚:中华武学与儒学略论
凤凰国学
发布时间:2017年10月10日

  中华武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为捍卫中华文化的和平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武学,是一门以传统武术为实践形式的,包含理论、武术、武德以及传承谱系的综合学系。在实践之中,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制人取胜、修身养性、悟道怡情等功效。武学以儒学为本,吸纳医学、道学、佛学、兵学、美学、仿生学等,形成了一种体系庞大、门类繁多的儒学身“体”工夫哲学。可以说,中华武术本身即儒家哲学,文武兼备,成己成物成天地,是成德之教,是建秩之法。本文主要从儒学立场上简要阐述武学,以待来日补充完善。武学与医学、道学等之关联则将另文详论。

  一、武德与儒学

  儒学讲“由道发德,以德配天”,可以如此理解,道是规律和实体,德是掌握规律、实体的能力。《荀子•劝学》云:“故学至乎礼而止,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即规范,是道的呈现。武德是因武道而生发,武德是习武之人在武术活动、社会活动中对武道的掌握能力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因此,武德即成德之教。如儒家经典《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提出“武有七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功定、安民、和众、丰财”。意思是指:禁止暴力、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

  武学是成德之教,以求文武兼备,文质合一。在武德的生发过程中,儒学的仁爱、礼义逐步成为了武德的核心内容,并且以武德为本,追求君子、大人、豪杰、圣贤人格,这是中华武术所有门派的共识。如“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拳先习德” “学武先学德,练功必(先)练忍”“拳以德立,德为艺先”“欲练武,先修德”“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教之武”。

  二、武学理论与儒学

  武学是以儒学为本而包容百家之学,其理论解释系统自然以儒学为本,并形成了一种中国特色的儒学身“体”工夫哲学。《易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其太极、道、理、命、性、阴阳、气、五行、刚柔、动静、中和、中庸、无极、神明等概念是武学的核心概念,而充满着高度的哲学思辨的宋明理学则成为了武学建构的理论系统。可以说,武学是宋明新儒学的分支和重要身“体”形式,可谓武学即儒学。尤为可贵的是,武学是一种对超验心的身“体”哲学,即在武之术中对道的体验哲学,是儒学的一种工夫。明末清初的颜李学派即是儒侠,如颜元、李塨既是大儒,也是大侠,把儒学精神深入到身“体”工夫实践之中,将儒学身“体”工夫论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形意拳中,以儒家阴阳五行的哲学建立起其武学理论基础,以仁、礼为武德之本,高举爱国主义精神大旗,以孔子“有教无类、未尝无诲”为教育宗旨,以阴阳五行的思辨运用于术,追求心与意合、意与神合,归入中庸之道,最终天人合一,升入神明之境。孙禄堂的武学是一个完备的宋明新儒学哲学身“体”工夫体系,“拳与道合”,习武在于修身于德,完备人的良知良能,建构理想人格,最终以德成圣。人何以可能习武成圣?孙禄堂认为人皆有内劲,即性、理、命、太极,也即气。何以修炼?格物致知,致中和,太极而无极。成圣之境界?神明之境,与天地合德,与太虚同体。孙禄堂的武学充满仁爱精神,追求穷达兼济,昭示人皆德性具足,即人人皆具备这种能力,彰显人有内在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高扬人的良知与良能,因而人人皆可依此以德成圣。孙禄堂让人人升起一种向上向善超越的大信心,正是仁爱精神的发用。

  三、余论

  儒学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旨,天道人道合一,是维系一个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永久兴盛的立国之学,这是儒学在两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成为官民共尊的思想文化。因此,中华武学本质上必然是儒学,为成德之教,即为国家、民族培养文武双全的君子、大人、豪杰、圣贤,并以为圣人为最高人格追求,同时为建秩之法,化成天道秩序,化成礼乐人文,维系公序良俗。这是道命之所在,天理之开显,是习武之人的使命和责任。自古以来,儒者习武,武者习儒,文武兼备,文质合一。儒者习武,如孔子、子路、颜元、李塨等。武者习儒,如关羽、车毅斋、孙禄堂等。

  中华武学的儒学本质之呈现,一是武德,二是理论,三是工夫,是习武之人安身立命之本。武德以儒学之德目为本,为习武之人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指明了为人处世的原则,提升了武学的品格,成为了民族精神的体现。历代以来,无数习武之人在强身健体之外,弘扬正气,捍卫正义,扶危济困,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体现出了习武之人至善的高尚道德;在危亡之际,习武之人为保卫家园,精忠报国,舍生取义,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崇高的英雄主义史篇,为后人世世代代歌颂。

  历代武学理论建构以儒学为本,自强不息,兼容并蓄,博采百家之长,呈现出了武学的海纳百川的开放、博大胸襟以及向上向善的超越品德。尤其是宋代以来,理学(宋明新儒学)成为了建构武学理论之本,形成了一套内容庞大、体系完备的修学系统,并将武学的最高境界指向神明之境,提升了武学理论的思辨深度和哲学高度,也丰富了儒家身“体”工夫论。就实质而言,武学工夫是儒家哲学的澄明,是一种情感体验,合外内,一身心,通天人,入神明,可谓心、性、情浑然一体。一招一式,一心之妙,无非太极,一气流行,天地大化,是性是理,是命是道。这为新儒学的实修实证大开方便之门。明代以来,武学理论臻于尽善尽美,以大儒孙禄堂为典范。他博学多才,胸襟开阔,综合创新,又公开出版武学著作,广收门徒,终成一代宗师。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中华武学的优良传统为武学现代化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天道、人道合一,中华武学是天道的呈现,化成礼乐人文秩序,上达天理价值,成己成物成天地,为此确立了习武之人的使命和责任。可以说,习武之人是达成天道之人。习武之人应当在传统中华武学的基础上继承先贤们的优良传统,儒武文质合一,向上向善超越,不断创新中华武学,创造中华武学新辉煌,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用仁爱精神造福全人类。


{关闭}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