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编著四库全书时,将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其中的子便是先秦诸子的集合,毫无疑问,先秦诸子的思想和流传下来的作品都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知识财富,唐诗宋词在他们面前也显得逊色。
我们对先秦诸子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是百家争鸣,的确,这个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在春秋战国近550年的历史长河中,先后出现的自成一家的思想学派又何止百家,在我看来,千家万家也毫不夸张,但最后被史书重点记载和百姓广为流传的却只有儒墨道法四家,最终被中国人接受并引以为圭臬的只有儒家,网上对其原因莫衷一是,但小编认为,其实原因很简单,儒家思想最容易被接受,也最容易做到。
我们先来看看墨家,墨家在军事上主张非攻,号召国与国之间不要进行任何形式的战争,为了让这个思想具有实践性,墨子创建了一套独特管用的守城术,并成立了准军事组织,经常帮别国守城,这点说起来也有点可笑,守城不但没有实现非攻,反而刺激了战争,所以非攻思想统治者不接受,老百姓认为自相矛盾,也不接受,不容易做到;
在文化上主张兼爱,在墨家眼中,爱不分亲疏、国界、种族,主张每一个人要同等不差别地对待别人,打个比方,你今天做了一锅红绕肉,你给自己的父母盛多少就要给隔壁老王盛多少,这显然与基本人性相违背,所以老百姓做不到,统治者更做不到;在政治上主张尚同,尚同的意思就是同意上级,服从上级,当下级意见有分歧时,由上级做出决定,下级都要服从,乍一看统治者很认同这个思想,但其实不然,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的权利不是绝对的,大夫往往分担了很大一部分国家权利,所以这个思想在统治阶级内并不被接受,同样百姓也不会听从别人,也不会接受。综上,墨家思想主张无论统治阶级还是老百姓都不接受,都做不到。
再看看道家,道家思想的核心便是无为而治,关于无为而治,仁者见仁,但小编认为无为而治具有现实意义,是能够行得通的思想主张,但最后为何没能成为主流,小编认为是要做到无为而治很难。
首先是对统治者而言,无为而治,与民休息,不发布过多的政令干扰百姓生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外加影响到民间,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政治措施,但统治者不愿意,因为统治者上位后普遍活不长,他们的平均在位时间也就二十几年,他们等不起,历史上汉初实行过这个主张,但也是经历了三代皇帝,历史上50多年才取得成效,所以汉武帝上台后就等不及了;
对于老百姓来说无为而治更难以做到,不与世争,不与人争,清淡寡欲,大智若愚,只有到了一定岁数,经历过很多世事的人才会勉强向这个方向靠拢。综上,道家思想可行,也有一部分人接受,但很难做到。
再看看法家,其实小编认为法家是最有可能挑战儒家地位的流派,因为至少统治者接受并喜欢。法家人物的实质就是统治者的职业经理人,
他们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万事都以法为唯一准则,因为法是死的,它可以避免一些人为的因素,但这一点恰恰也是法家的致命伤,因为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特别是在春秋战国那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以统治者在用法家主张时必须以儒家作为外壳方可实施;老百姓的态度正好相反,他们对法家思想深恶痛绝,因为法家只认法不认人,用司马迁的话说叫“薄情少恩”。综上,法家思想对于统治者来说很有用,但不能够用,对老百姓来说没用,所以要做到有点难。
再看看儒家思想为何容易被接收,也容易做到。首先,儒家思想有正统性,它是来源于周文化,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这些人创立的,孔子就曾说过“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其次是儒家思想有人性基础,儒家强调亲亲之爱,因为有血缘的亲人之间的爱是一切爱的基础;此外,儒家思想具有阶级基础,自人类社会形成,阶级也就随之形成,君臣、父子、夫妇、长幼,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实际存在的,儒家只不过是将这些关系加以约定和约束;最后是儒家思想具有正导向性,儒家思想基本都是正确地引导人向真善美方向发展,很少传播负能量,相比之下,纵横家的花言巧语,阴险狡诈就不合时宜了。其实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前,儒家基本就是当时社会的主流学派了,至少在孟子时代,孔子是圣人这个观点在当时是被广泛接受的。
所以,儒家之所以成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其简单性和实用性也是十分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