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文化在线 国学课堂 经史子集 文化博览 一带一路 文创空间 华儒国学馆 华儒文化  
名茶文化 文化超市 文化市场 文化旅游 华人美食 特色小镇 视界全球 弘文馆  
现在位置:首 页 - 国学课堂 - 儒学讲堂 - 董卫国:家庭与传统儒学的生命智慧
董卫国:家庭与传统儒学的生命智慧
博览群书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17日

董卫国

我们都知道,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中国人的家庭情结、家庭观念很重。钱穆先生曾说:“家庭是中国人的教堂”,这个说法很深刻,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生活的单位,也是一个文化教养的单元。

传统儒家的家庭观与智慧

如果说传统的儒家是一棵智慧之树,那么家庭就是这棵智慧之树的根。如果说人生的生命是一棵树,那么家庭就该是人的生命之根。在传统的儒家看来,一切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秩序都是从家庭培养起来的。离开了正确的家庭观念,离开了合理的家庭环境,人的安身立命,社会的秩序就会受到不良影响,甚至无从谈起。

家庭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影响了中国人的哲学,所以说家庭是中国人的智慧之根。《论语·里仁》篇记载孔子的一句话:“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就是乡里的意思;择,选择,这里指选择一个地方定居安家。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乡里有仁厚的风俗这是最美好的事情,定居安家如果不选择有仁厚风俗的地方,这是不明智的。这句话好像是家长里短,但是其中蕴含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含义。孔子不是风水师,不是仅仅关注选择住宅的道理。他是借着安家择居的道理,说明安身立命的道理。你选择为身体安家的时候,应该选择仁厚风俗的环境。那么为心灵选择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的时候——寻找一个精神家园的时候,难道就不知道选择仁之道吗?

仁,这是传统儒学乃至于整个中国人最为看重的道德境界。那么仁道是什么呢?在传统的儒学中,常常是拿家来做比喻。

孟子发挥孔子那句话说:“仁者,天之安宅也;义者,人之正路也。”仁是什么?如何理解仁呢?仁就是老天爷赐予我们最为安定,最为安全,待在里面最为安心和踏实的家——永远的心灵安居之所。如果不明白仁是什么,就可以向内心去反省,那个内心最安定、最踏实、最心安理得的状态,这个就是仁的某种程度的呈现。以此为基础,坚持不懈,任何事情上都能寻个心安理得,最后就到了“仁者安仁”的境界。人心永远安居在那个“天之安宅”中,永远安住于那个精神之家。

人做任何事情,就是要在扪心自问的时候,依然能知道这个心安理得的仁心还在这里,永远住在老天爷赐予人的这个安宅之中。相反,如果做事,已经不问内心是不是安定踏实,而只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或者放纵情欲,那么人心就已经丧失回家的路,就像一个出门迷路的孩童一样,内心的深处实际是处于惶恐和焦虑。

其实心灵家园的寻觅和身体家园的寻觅是有关系的,是相互影响的。我们内心的这种踏实感,这种对心安理得的状态的寻求,最初必须在一个安定的家庭环境中才能培养起来。我们生活中,最初也是最能够给予我们归属感、安全感和踏实感的就是家庭。所以古人非常重视稳定的家庭环境。所以,我们经常说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等这类充满诗意的话。因为家庭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是一个地方吗?仅仅是一所房子吗?仅仅是一种法律上的关系吗?恐怕并非如此。家庭是人的生活方式,同时家庭里面培养起来的道德情感也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家庭培养起来的道德情感和伦理观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中国古代社会最核心的伦理关系是五伦之道,父子、君臣、夫妇、兄弟和朋友。这其中,父子、夫妇、兄弟三伦就是基本和最亲近的家庭伦理关系。在儒家看来,君臣关系朋友关系的处理原则,也是家庭伦理关系的推扩。家庭中的伦理关系是建立于情感基础之上的,家庭生活靠情感纽带维系,这是不必多说的。那么在家庭生活中,最为核心和重要的感情是哪一种?现代人看来,或许应该是夫妇,按照流行的观念,婚姻必须以爱情为基础,婚姻就是维系爱情的。但是在传统儒家看来,家庭中最为核心的感情应该是孝。这不是说夫妻关系不重要,不可贵,相反,夫妇之道是人伦的开端,《易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没有夫妇,何来父子、兄弟?并且,古人也非常重视夫妇之道。但是古人却依然不把爱情作为家庭中最重要的感情,而是把孝、悌、慈作为最为重要的道德情感,这三者的核心可以归结为“孝”。因为,兄弟是“亲之枝”,子是“亲之后”,所以都当有相应的感情(《礼记·哀公问》)。例如,“孝悌为人之本”(《论语·学而》),又如说“孝,道之美,百行之本也”。《白虎通义》,在政治上把孝视为治国的“至德要道”。这是因为古人有个洞见,他看到虽然都是爱,但是爱与爱的逻辑不通。有的爱,是可以“推扩”的,有的爱,则是不能推扩的。比如我们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能说“妻吾妻以及人之妻”吗?这是不可以的。当然不是不重视夫妇之道,不是反对爱情,而是古人看到,爱情这种东西,不稳定,而且这个感情从内在里就有排他性,就是自私的因素在这里面。所以对婚姻是强调“发乎情,止乎礼仪”(《诗经正义》),两情相悦当然很好,但是必要有礼法来约束。如果没有礼法,爱情会怎样?一见钟情,怦然心动的时候很多呀,不能都发展为夫妻关系。而进入家庭之中,爱情更多的是转化为一种特殊的亲情了,合理的夫妻之情,必须是在对父母和子女尽义务的过程中才最能稳定。

孝道则不然,这是安身立命的一个根本。尤其是孝道,孝道对于人来说,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而是人生命中一种生命本源意识的觉醒。所以传统儒学说孝道的时候,不是从外面说,而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说“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大戴礼记》)。这是什么意思?孝跟身体有何关系?身体就是值得人之生命本身。孝道觉悟是从觉悟生命本身开始的。就是得明白,人不是一个原子化孤立的个体,而是把人放到一个生命连续的序列中来理解人。你的生命不是你个人可以随意支配的工具,而是有个来源,你应该对这个来源负责,应该好好利用这个身体,这个生命。其实古人很智慧,一个真的懂得自己生命价值的人、一个真的懂得爱自己生命的人,才真的会爱别人。并且,这样的爱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可以扩充到别人乃至于天地万物的。这也是儒家说的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之家了。

所以在古人看来,家庭的基本责任是上孝下慈,在此基础上,进而能够做好社会本职工作也就好了,而非单独地维系爱情。其实也正是在上孝下慈和各安其业的过程中,夫妻关系才能步入常态和正轨。

良好的家庭伦理观念推扩到社会、政治和生态自然乃至整个世界,这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

家庭不仅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所,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最为基本,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天然的生活单位。所以,在儒家看来,管理好家庭,也是管理好社会国家的根本。很多从家庭中培养起来的观念,直接就可以推到公共领域。例如,中国人的伦理情结,常常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庭观念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思维,例如,我们通常把基层的官员称“父母官”。这个今天看来,好像不如“人民公仆”更为悦耳,但却代表了一种政治伦理精神。如果一个官员真的明白为人父母的责任,用这样一种心态来对待百姓和自己的职责,他当然会做得很好。其实这个观念,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非常深远,早在《尚书·康诰》中,周公就告诫刚被册封于卫国的卫康叔说管理百姓要“如保赤子”,人们对于自己年幼的儿女,哪怕他们还不会说话,人们也能完全知道他们的要求,从而合理地对待他们,若是对待百姓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自然是一个称职的官员。《大学》中也说,从齐家到治国、平天下,不仅仅是秩序先后的关系,更是从道理上相互蕴含。“家齐而后国治”,就是把家庭中培养起来的观念推到政治中。所以说“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古代有句话叫“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汉代还有举孝廉的制度,可见,古人认为孝这种伦理感情推于政治领域,也是重要政治伦理的原则。

这样的政治伦理的情结,对于中国政治影响深远,甚至包括今天,我们也把家庭视为政治认同的一种思维习惯。2015年下半年,习近平先生和马英九先生在新加坡会晤,基调就是“两岸一家人”。这里面可以看出来,我们制度有差别,发展有先后,但是在家庭情结这一点上,是相通的。可见,家庭也是一种普遍的价值诉求。

家庭中的伦理观念不仅仅可以推到政治领域,还可以推到天地万物,这就具备另一种宗教的精神,一种超越的价值追求。例如,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如何看待人与万物的关系呢?在古人看来,把天地视为父母的时候,人与万物就生活在宇宙这个大家庭之中,所以张载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说,所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这样,人对自然就不会仅仅是一种征服和利用的心,同时也就有一种保护和养长的心,这个在《中庸》中称为“参赞天地之化育”。

现代社会应该向传统家庭观学习之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生活观念的流行,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受到冲击。今天的家庭关系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个人的权利和利益了,人们也获得了更多的组建家庭的自由。但是这也带来了家庭的不稳定。如果家庭不稳定了,人们的安全感也就丧失了。家庭不存在了,人们感情上的安适也就很难找到了。家庭的稳定,应该从婚姻的稳定开始。现代社会男女关系更自由了,这也许是一种进步;但是并不能说婚姻关系更随便了,这是一种进步。众所周知,如今离婚率非常高,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社会进步,这是糊涂的。家庭的破裂,离婚率高涨,给社会带来很多问题。例如,单亲家庭出身的孩子犯罪率相对较高,这是众所周知的。稳定家庭,这是社会治理最为基本的任务。

从根本上说,稳定家庭应该明白家庭的责任和伦理义务。家庭之所以不稳定,是因为对家庭责任和义务的模糊。人有个人的自由权利思想,也许是一种进步,但是也带来麻烦。家庭之内主恩情,而不是自由平等。平等自由本该是政治公共领域的价值诉求,但是并不适合用来处理家庭内部的事务。家庭内部的事务,恰是需要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无法去明白,无法去落实家庭的责任和伦理义务,更无法享受家庭生活的天伦之乐。当家庭都无法提供给人避风港的时候,这个社会是可想而知的。

要实现家庭的稳定,必须重视家庭的教化作用——家庭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单位、不仅仅是一个生活单位,家庭还应该是一个教化的单元,应该重视家风、家道的培养。《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人生儿育女,不仅仅传承一个自然生命。人不仅仅有自然生命,人还应该有道德生命,有文化生命。为人父母,是一个传承生命的角色,是天道流行之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仅仅给孩子自然生命和财产,得经常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品行有足以为子孙后代传承的?从道德生命和文化生命上传承于子孙后代的,就是家风和家道。


{关闭}
关于中华儒文化网 | 会员介绍 | 服务项目 | 诚聘英才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客服QQ:540141209 E-mail:zlvip@foxmail.com 540141209@qq.com
版权所有 © 中华儒文化网     渝ICP备15002562号

渝公网安备 50010502000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