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产业规模最大的国家级高新区,西安高新区已成为西安最大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
新起点上再出发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规划面积35.67平方公里,边界范围总体呈“y”型,以科技路-唐延路金融商务区和软件新城为东西两翼,锦业路-西太路CBD为延伸轴,区域最南端为西安高新综保区。
西安高新区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各功能区中产业基础最为雄厚、市场环境相对成熟的区域,集中了陕西省约80%金融总部机构和对外贸易活动,是承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推动“双自联动”的叠加区域。
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高新区规划面积35.67平方公里。
发挥“双自联动”新模式效应
在规划布局上,西安高新区沿“两带一中心”布局,即高新技术产业带、现代服务业产业带和中国丝路金融中心。截至2016年末,西安高新区“两带”进出口贸易通往欧美、日韩、中东、南美、非洲等地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面向全球出口存储芯片、智能手机、生物医药、能源装备等高技术产品及创意设计和软件信息等高技术服务,共有外资企业1184家,进出口额达1517.69亿元,占陕西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6.85%,79家世界500强企业注册成立了194家独立法人与分支机构。
“中国丝路金融中心”汇集了陕西省70%以上各类金融机构,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和要素平台达1272家,包括人民银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全国或区域性总部61家。陕西省80%以上的金融创新在西安高新区孕育发生。
发展战略性新兴和高新技术产业
西安高新区将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经过3至5年的改革试验,自贸试验区西安高新区将建成具有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深入、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园区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凸显科技创新特色,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构建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创新驱动新模式。
扩大招商助产业升级
6月19日至20日,陕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率西安党政代表团到深圳招商,走访考察了华为、比亚迪、中兴等知名大企业和研究院,就拓宽合作新领域、布局投资新项目等交流座谈,盛情邀请广大企业家到西安考察投资、创新发展。西安高新区在考察期间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协议。
2017丝博会暨第21届西洽会期间,高新区累计签约47个项目,总投资1361.53亿元,实现招商引资数量质量双突破。项目涵盖了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软件、生物医药、先进制造、金融、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据了解,今年一季度,高新区实际引进外资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引进内资195.82亿元,同比增长58.58%,总量继续保持西安市第一。
今年一季度,高新区实际引进外资8.02亿美元,同比增长18.3%。
将招商工作列为“一号工程”
当前西安发展驶入快车道,全市围绕“聚焦369,振兴大西安”的奋斗目标,奋力“追赶超越”,加快“奔跑冲刺”。高新区也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吹响了“聚力5882,实施三次创业”的发展号角,将招商工作作为高新区发展的“一号工程”,紧盯“五资”大招商,牢牢坚持“项目为王、项目为先”的发展战略,抓服务、优环境、求实效,发挥“五星级店小二”的服务精神,促进众多高端产业项目竞相进驻。
“招商工作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最大家底和本钱,也是高新区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基石。因此,我们要将招商工作作为高新区发展‘一号工程’,高度重视、全力做好招商工作,一切围绕招商工作开展工作。”西安市委常委、新城区委书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毅在高新区招商工作专题会上表示。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只有“种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据了解,高新区发布了《西安高新区开展“行政效能革命”工作方案》和《西安高新区行政效能问责办法》,工作方案重点提出“推进体制机制突破、推进权力清单‘瘦身’、促进责任清单‘强身’、明晰投资负面清单、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等8个方面33项工作,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间。努力打造“体制最顺、机制最活、审批最少、流程最优、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政务生态系统。近期投用的自贸区高新片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共纳入462项各类审批服务事项,其中“只跑一次”的事项有317项。高新区还制定了操作性强的“多证合一、多项联办”工作流程,确保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的落实实施。
不仅如此,高新区还不断突破攻坚瓶颈,加强服务意识,破解配套保障、审批手续等难点问题,使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五资”力促产业优化再升级
据了解,近年来与高新区签约的项目涵盖了“外资”“民资”“央资”“融资”“内资”等“五资”的所有类别。以法国亚创、台达电子等为代表的外资名企;苏宁、当当网、绿地控股、深圳海王等龙头民企;中建丝路、中信建设等大牌央企;陕文投、高新区孵化企业沸腾医疗等内资企业,以及日立租赁、中民新能等融资项目,都极大丰富了高新区产业发展体系,增强高新区在重点产业领域的优势,扩充产业布局及辐射带动作用。
未来的高新区将成为陕西省培育新动能的新引擎,构筑新高地的制高点,激发新活力的实验田,共建新生活的样板间,彰显新形象的闪光点。
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6月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经过一次创业、二次创业,西安高新区已成为陕西、西安创新驱动发展的一面旗帜。2015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西安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14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4位。
未来,西安高新区将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一流的产业发展格局、拥有一流的开放发展水平、聚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企业、营造一流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成为“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西安高新区鸟瞰
围绕“五大引领”战略级目标
成为西安“科创大走廊”的引领者。加快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科技资源统筹、军地资源融合、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自创区政策复制推广,实现高新区与航天基地、大学城、西咸新区和大学科研院所的互动和协作发展,发挥高新区在科创大走廊中的主导作用。
成为西安金融“金三角”的引领者。按照“一带、两港、一基地”规划布局,建设“中国丝路金融中心”,着力打造中国(陕西)自贸区高新片区,成为金融机构聚集、金融要素丰富、金融市场活跃、金融人才聚集、金融服务完备、金融生态友好、金融监管到位的金融创新中心。
成为西安打造“软件名城”的引领者。以软件新城为主要承载,重点实施“互联网+”和“云管端”两大战略,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AR/VR等下一代信息技术,吸引国内外知名软件信息服务企业,聚集软件信息服务专业人才,打造丝路软件名城。
成为西安打造“西部硅谷”的引领者。积极链接国际高端创新资源,通过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金融资本环境支撑、高端产业优势跃迁、创新创业生态营造等举措,成为全球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创新源头。
成为西安“军民融合创新”的引领者。全面推进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军地科技资源共享、军民协同创新平台打造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性成果,成为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引擎。
实施“八个百亿级强基工程”
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工程将设立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发挥专项产业基金作用,发起设立创新创业基金、产业培育基金、科技人才基金等专项基金20支以上,带动社会投资及子基金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百亿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工程将建成100万平方米以上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打造100个国家军民兼容技术平台,聚集军民融合企业超过700家,吸引一批国家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
百亿级总部及金融基地工程将建设西部企业总部及金融地标性建筑,充分发挥科技大市场、人才大市场和金融大市场对创新要素、人才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吸纳、交流、服务、对接作用,聚集100家全国性、区域性科技及金融服务业总部。
百亿级创新创业载体工程将建设300万平方米的生态化中试标准厂房和研发基地,积极引入全球知名孵化器管理公司,创新孵化器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已建成孵化器的更新迭代,打造高层次创业孵化平台,各类创新创业载体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
百亿级特色小镇工程将建设6个特色小镇,打造1个国家级特色小镇,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改造提升高新区特色产业,实现小空间大集聚、小平台大产业、小载体大创新,推动产业融合、产业集聚、产业创新、产业升级。
百亿级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将提升产业承载和配套能力,加快“大路网”建设,形成纵贯南北的交通大轴线和连接各组团的交通网络。建立“大工业”保障,以“三有四智”为标准,改造和建设区内“水电气路暖”等市政配套设施及智慧城市网络。推进“大管网”建设,加快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
百亿级公共服务优化工程将全面推动产城融合,促进教育提质扩容、改善基本医疗卫生、健全劳动社保体系、加大文化体育投入力度、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建设国际会议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科技馆、音乐厅、图书馆等国际一流标准场馆,打造“空间结构协调、产业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服务功能完备、市民安居乐业”的城市新区。
百亿级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将按照三星级景区标准提升建成区,四星级景区标准建设新建区,着力打造沣河、洨河生态轴线,建设“观花观色观景”的景区化新城。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全区绿化覆盖率超过45%。
打造“八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聚焦三次创业重点产业领域:半导体、智能终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金融服务业、软件信息服务业、军民融合、创新创业,构筑“优势突出、特色明显、布局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
千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形成以半导体产品应用为先导,以设计为龙头,以集成电路制造和封装测试为核心,关键设备和配套支撑为基础的半导体全业态产业链。通过半导体全产业链,推动集成电路在新兴产业中的应用,为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支撑,实现高新区重点产业领域间的联动发展。半导体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千亿级智能终端产业集群。从企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4个维度,整合智能终端产业链,形成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国内智能终端高端企业聚集区、前沿技术创新集中区和制造研发一体化区,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智能终端产业聚集地之一。智能终端出货量达到每年2亿部,产值突破1500亿元,占有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30%,占有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15%。
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能源装备、特种装备、仪器仪表等重点领域优势企业为依托,协同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30%,新型实体经济规模占比达到30%,服务型收入占比达到40%以上。
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提升产业整体规模为目标,做强化学制药,做精现代中药,做大医疗器械,做优生物医药服务业,构建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生物医药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0亿元。
千亿级金融服务产业集群。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各类基金、保险、信托、风投、理财管理机构及各类金融中介机构,整合银行、担保公司、投资机构、小贷公司等各类金融资源,建设以科技金融为重点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以自贸区金融领域改革为先导的金融创新试验区,建成“中国丝路金融中心”,金融服务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千亿级软件信息服务产业集群。以提升工业软件支撑能力、行业软件核心竞争能力、互联网跨界融合能力、新兴技术引领带动能力为发展重点,充分发挥软件信息服务业的新业态铸造作用、新消费催化作用、新模式孵化作用、新经济连接作用,软件信息服务业收入突破5000亿元。
千亿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建立军民融合创新机制,探索军民融合创新模式,完善军民融合政策体系,构建军民融合发展新格局,建设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形成区域性先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和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军民融合产值突破3000亿元。
千亿级创新创业集群。统筹“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构建以“人才、金融、公共服务、激励机制”为要素的众创生态环境,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新增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100家。实施“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培育雏鹰企业5000家,瞪羚企业300家,创新创业企业市值及估值突破30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