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笔,与徽墨、宣纸、端砚并称为“文房四宝”,是中华文明悠久灿烂的重要象征。湖笔之乡在善琏镇。当地有笔祖蒙恬庙。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2006年,湖笔制作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湖笔亦称湖颖,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庆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湖州冯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人们愿以千金重价求买湖笔,足见其声誉卓著。
湖笔的故乡在浙江湖州的善琏镇,相传秦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后蒙恬曾居湖州善琏改良毛笔,采兔羊之毫,“纳颖于管”,制成后人所称之“湖笔”。改制湖笔成功后,便将技艺传给善琏百姓,使之当地几乎家家出笔工,户户会制笔。2000多年的历史,汉、晋、隋、唐、宋、元时期及当代笔工各领风骚,湖笔已深深融入了这块土地。因此善琏建有蒙恬庙供之。
蒙恬去世后,善琏笔工不忘笔祖恩惠,捐银在永欣寺旁建造“蒙公祠”,又称蒙溪。每当蒙恬和笔娘娘生日(相传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千百年来,在善琏集会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这类民俗活动一直沿续着。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毫”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的精细和复杂,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湖州历来是东南形胜之地,历代才子迭出、文风不绝。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苏轼、王十朋等都曾为官或寓居湖州;更有曹不兴、张僧繇、贝义渊、朱审、释高闲、徐表仁、燕文贵等湖籍书画俊才;王羲之七世孙释智永居湖之永欣寺三十余年,用败的笔头积满五簏,葬之“退笔冢”。他们的书画活动,必定带动湖州的制笔业的兴起。
南宋时期,湖州是士大夫们息影山林的首选之地,他们及附庸的文士们哦咏苕霅之间,唱酬青卞之下,带动了文房用具的发展;书风的流变和泼洒写意的文人画影响了毛笔的笔料由以兔毫为主转向以羊毫为主;宣州地近宋金边境,在元兵入寇前的一二百年间,可能已有部分笔工已南迁至宋都临安左近的湖州。这一切,为湖笔的孕育准备了外部环境。
宋元在安徽中南部进行了四十多年的拉锯争夺,地处江南的宣城为之凋敝,而与宣城接壤的湖州则十分幸运地免受兵锋的洗劫,成为南宋遗民聚居之所。宣城的部分笔工徙居临近的湖州,赖此江南硕果仅存的毛笔使用群体为生,并以他们的需求改进制笔工艺,湖笔就此诞生。
湖笔的蜚声四海,当始于元。钱舜举(钱选)的画、赵孟頫的字、冯应科的笔被并称为吴兴三绝。随着赵字的雄踞海内、朝野交誉,赵孟頫手中那枝握笔终日、日书万字而不败的冯应科“妙笔”,令名便不胫而走,深入人心。有元一代,湖州制笔能工迭出,冯应科、沈日新、温生、杨显均、陆颖等十余人留名史卷,“湖笔”之名就此奠定。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祖朱棣再迁于北京。文化中心的北迁,使力图善价而沽的湖笔能工们驾起一叶扁舟,入京售笔。当时主修《永乐大典》的解缙等人,对陆颖、陆文宝、徐原珪、施廷用等人的佳制激赏不已,纷纷为之赋诗作文加以咏赞。其后,善琏笔工便逐渐散布于大江南北、京师通衢,虽离土而犹重迁,“湖笔”之名,世代不易。对有关文献记载进行粗略统计,先后开肆外埠的湖笔名店计有:北京戴月轩、贺莲青、李玉田;上海杨振华、李鼎和、周虎臣(一说属宣笔)、茅春堂;苏州贝松泉;扬州兴散寺;天津虞永和等。源源输出各擅绝技的笔工和各色等第的湖笔、笔胚,维系着“毛颖绝技甲天下”的胜名。
湖笔的成名,与元朝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关,他对当地的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据《湖州府志》记载:他曾要人替他制笔,即使一支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要求非常严格,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现发展有羊毫、兼毫、紫毫、狼毫四大类、近三百个品种。1983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曾带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
1929年,善琏制作的湖笔年产量达到48万元,全镇从事手艺的300多家,制笔工人多达1000余人。从抗日战争开始湖笔生产衰落,1941年产量最低,沦陷时期文化遭受摧残,制笔原料被控制,产品销路阻塞,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抗战胜利后,物价飞涨,行业把头操纵市场进行重重剥削,笔工们挣扎在饥饿线上。到解放前前夕,善琏的制笔业一片凋敝,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新中国成立后,湖笔生产得到发展和提高。1956年4月又办起善琏湖笔生产合作社。1959年创建善琏湖笔厂,促进湖笔的生产发展。
1961年王一品斋笔庄创业200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陈毅、郭沫若、何香凝和社会知名人士沈雁冰、叶圣陶、沈尹默、傅抱石、吴作人、潘天寿等纷纷题诗作画,表示祝贺。郭沫若为笔庄新屋(位于湖州红旗路)写来市招,并题诗:“湖笔争传王一品,书来墨迹助堂堂。蓼滩碧浪流新韵,空谷幽兰送远香。垂统以还二百二,求精当作强中强。宏文今日超秦汉,妙手千家写报章。”以空谷幽兰比喻湖笔,高度赞扬湖笔的精妙,由此可见他与王一品的深厚情谊。 “文化大革命”给湖笔的生产带来灾难,许多名牌产品以“复旧”为名而被强令停止生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湖笔生产恢复生机,并以较快的速度蓬勃发展。90年代,浙江湖州、杭州等地的湖笔生产厂、笔庄及个体湖笔作坊有60余家,从业人员约1万余人,年产湖笔700万支以上。湖州王一品斋笔庄,杭州邵芝岩笔庄、湖州善琏湖笔厂是浙江省生产湖笔的骨干企业。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和旅游者,尤其是日本书画界人士,慕名来到湖州,参观访问王一品斋笔庄。1982年春,日本著名书画家青山衫雨率江南文化考察团参观王一品斋笔庄,对制笔技艺产生极大兴趣,他用王一品所制笔,即席挥毫,留下珍贵墨宝。1983年邓颖超副委员长访问日本,曾带数百套湖笔作礼品赠送给日本朋友。1994年,浙江省生产各种毛笔283.16万支,占全国总产量11%。1979年——1987年间,善琏湖笔厂的双羊牌湖笔获得浙江省优质产品、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轻工业部优秀出口产品银质奖。1994年,湖州王一品斋笔庄在北京举办的第五届亚大博览会上天宫牌白元锋笔、博古策笔分别获金兰奖和银奖。杭州邵芝岩笔庄的芝诗图牌毛笔也在同一博览会上获金奖。 为了适应旅游事业的需要,王一品斋笔庄专门制作了一批供观赏的湖笔,如“兰亭”、“鹅池”、“翠亨春”、“西泠汉石”、“半屏山”等,被誉为“旅游珍品”。王一品还为已故社会名人特制纪念笔。郭沫若逝世一周年,王一品精制了“鼎堂遗爱”(鼎堂为郭沫若别号)。国画大师吴昌硕,平生爱用湖州羊毫笔写石鼓文,王一品仿照他的用笔,生产了“缶庐妙颖”。茅盾逝世的当日,王一品赶制了一批书画笔,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文学家。
|